包钢股份“Ⅱ代”风电钢产品首次实现批量供货

包钢股份聚焦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性能更加优异的新产品。日前,薄板厂生产的Ⅱ代风电钢产品首次实现批量供货,标志着包钢股份风电钢洁净生产能力迈上新台阶。作为国内最早研发风电钢的企业之一,包钢股份始终处于“中国陆上风电钢之冠”地位。十几年来,来自薄板厂宽厚板生产线的风电钢产品主要用于风电塔筒及其他关键部位。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焊接性能和耐腐蚀性等特点,使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有着可靠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成为擎起风电产业的钢铁脊梁。近年来,随着风电产业快速发展,风机大型化带动风电塔筒向减重轻量化、优质高效化发展,这也对风电钢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洁净度更高、力学性能更好的Ⅱ代风电钢市场前景看好。薄板厂树立有解思维,将宽厚板生产线全流程控制作为打造Ⅱ代风电钢产品的有效途径。通过调整RH真空处理时间及软吹时间,精准控制转炉终点碳、氧含量,优化出钢预脱氧操作、LF精炼热渣回收工艺、保护浇铸及大包剩钢操作等措施,钢中夹杂物检测合格率达到100%。高洁净度为力学性能提升奠定了扎实基础。实验数据显示:此次批量供货的Ⅱ代风电钢产品相比Ⅰ代产品,钢板强度及延伸率提高10%以上,产品强韧性、耐疲劳性均明显提升。在这个风力强劲的初春,新一代风电钢出炉,为包钢股份继续在“风”中“领跑”再添新力。“如何进一步提升产品品质,满足市场需求?”“必须牢固树立有解思维。”面对这样的问题,薄板厂制造部区域技术主办张帅不假思索给出了答案。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唯有坚持问题导向,善用“有解”思维,探寻“优解”思路,方能更好地破解难题。“有解”思维重点是“解”,思想上“解”还不够,还要做到行动上的“解”,以“优解”提质效。面对生产控制、技术攻关、开拓市场、降本增效等方面的“方程式”,首要的是找到“未知数”,立足实际、创新思路,更加深入地研究求解的问题,更加认真地完成解题的过程,让问题真正“有解”。历经多年耕耘,风电钢早已成为包钢股份的“拳头产品”,是名副其实的创效“主力军”。然而,这并不代表可以高枕无忧。市场还在不断变化,不进步就是退步。包钢风电钢从Ⅰ代至Ⅱ代的变化,从生产线角度看是产品的升级,从市场角度看则是用户选择性的增加。薄板厂抓住“生产线全流程控制”这个关键,从多个工序入手解决问题,努力将产品做到“极致”,让用户满意。这就是打开市场大门的“金钥匙”。攻坚克难,行稳致远。事实证明,必须将有解思维贯穿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善始善终、慎终如始、善作善成。Ⅱ代风电钢注定不是包钢风电钢的“终极目标”,“优解”思路也不会只用于某一种产品。全流程控制的解题思路正在推广应用于其它高牌号钢种,从而实现系列产品的不断优化升级,满足日益提高的市场需求,稳固提升包钢风电钢行业品牌地位。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6

“4+X”再添生力军!看柳钢高品质模具钢是怎样炼成的……

2月21日上午7点,柳钢科技中心中厚板副主任工程师肖娟换上工装,驱车驶入厂区。她办公室电脑的显示屏上,实时跳动着某牌号新款合金模具钢的轧制参数。“这次钢板表面质量一定要OK,可不能再出现裂纹了。”到了一轧厂生产现场,她一边检查坯料,一边叮嘱团队成员。模具钢,凭借高硬度、高韧性、耐腐蚀性和优良的加工性,使得它成为汽车、电子、家电等领域制造各种零件的理想选择。生产模具钢绝非易事,随着成分配比的不同,生产制造难度也会梯度倍增。2023年3月,柳钢集团启动新款合金模具钢研发,然而,试生产却遭遇“滑铁卢”,产品表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纹,一定程度影响产品的交付和使用。“研发它,就像啃一块‘硬骨头’。”柳钢科技中心中厚板经理袁勤攀告诉记者,那段时间,技术团队扎根车间,对裂纹成因展开“地毯式”排查。他们从热力学、材料学计算入手,结合上千组生产数据,最终锁定关键症结。“破题”需要全链条协作:柳钢生产中心及时根据实验需求,调整生产节奏和批次;转炉厂精准调整冶炼工艺;一轧厂优化轧制参数;检测中心团队轮班监测质量,确保每块钢坯“零缺陷”下线;销售中心团队时刻与客户保持“高频互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近一年的攻关后,2024年春节前,当最后一块模具钢顺利下线,实现稳定量产时,车间传出热烈掌声。“产品表面符合要求,表面无裂纹,我们做到了!”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肖娟仍难掩激动。“太好了,模具钢顺利量产,多亏了柳钢科技中心给力的技术支持!”“现在技术稳定,不如趁热打铁,开发丰富新品种,增加其他高附加值产品供货量。”“好的,我们一定全力配合。”……不久后,成功批量化稳定生产的高裂纹敏感性模具钢成功交付,收到了来自客户的高度认可。“产品研发和交付时,客户在产品改进建议上给予了积极的指导和支持,这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持续改进和升级产品的信心和决心。”肖娟说。技术突破只是第一步,赢得更多市场青睐还需长期攻坚。如今,柳钢已实现新款合金模具钢的稳定供货,而另一种高硫模具钢更创下多炉连浇新纪录。模具钢的稳定生产,标志着柳钢在高端模具钢制造领域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为代表“柳钢造”产品质量和性能的“硬核选手”。“高品质模具钢的量产是‘柳钢造’钢材产品加速向中高端迈进的一个缩影。”柳钢科技中心副总经理杨跃标表示,今年柳钢牢固树立“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年研发投入强度确保在3.5%以上,全力抓好新产品、高附加值产品的研发计划,提升“4+X”高端产品集群市场竞争力,实现“普转优、优转特”转型。夜幕降临,肖娟和同事仍在优化下一批订单的生产方案。她借用同行的话笑道:“在钢铁领域,每一次技术跨越,都是中国制造向上的刻度。”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6

河钢优质圆钢用于工程机械关键部位制造

 2月14日,河钢集团张宣科技首批35MnB圆钢产品送达某重点客户现场,经检验,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客户要求,经深加工后,将用于工程机械齿块及履带链轨节等关键部位制造。35MnB圆钢是一种热处理性能较好的合金结构钢,具有高强度、高韧性、良好的耐磨性和抗疲劳性能,广泛应用于工程机械齿块、履带链轨节等关键部位,要求必须具有较高的纯净度及成分均匀性,良好的组织结构、淬透性和表面质量。张宣科技深度聚焦“四个更加关注”,进一步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推动重点市场增量突破。在市场调研中,捕捉到某重点客户对工程机械用钢的特殊需求,深入了解客户加工工艺,开展多次技术沟通,为客户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产销研一体化优势,成立专项攻关团队,针对客户对35MnB圆钢产品夹杂物含量、氮化物尺寸、端淬指标等较高的特殊要求,定制周密的研发方案,高标准满足客户加工使用要求。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安排生产工艺路线,严格控制产品的合金元素成分,精准把控关键控制点,确保了产品各项指标均满足客户协议要求。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6

“双新”研发!张宣科技新品“‘磨’丸”成功下线

日前,张宣科技金属材料公司为某高端客户定制研发生产的Φ61mm规格GN-2A-5磨球钢成功下线,经检验,各项指标均满足用户要求,磨球用钢产品结构实现再拓展。今年以来,张宣科技突出聚焦产线,在研发创效、研发拓市上持续发力,不断提升多元化定制服务能力,推动专业化品种提质上量、重点市场增量突破,加速释放产品价值创造力。磨球钢是一种用于制造磨球的特殊材料,可在球磨机等设备中长时间承受矿石、物料的撞击、研磨与摩擦,凭借优异的耐磨损、高硬度等性能,广泛应用于矿山、水泥、电力等行业。为进一步提升磨球钢市场竞争力,该公司攻关团队以技术为引领,不断提升多元化定制研发服务能力,针对客户新规格、新品种“双新”定制要求,开展料型尺寸、成品导卫孔型优化,制定最优匹配轧程,强化料型在线检测,确保新规格一次开发成功;同时,结合产品耐磨、高硬度等性能要求,对加热、锯切、缓冷等关键环节温控制定专属方案,实现通条温差、锯切温度、出入坑温度的精准控制,确保了产品各项指标高标准满足客户需求。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5

首钢京唐公司热轧1580产线实现1.2毫米极薄规格轧制

2025年2月20日,首钢京唐公司热轧1580产线成功实现1.2毫米极薄规格产品轧制,标志着京唐在热轧超薄规格产品生产领域再次取得新突破。面对1.2毫米极薄规格轧制挑战,热轧部迎难而上,组建技术攻关团队,针对极薄规格产品轧制过程中易出现的板形控制难、轧制稳定性差等技术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技术攻关。团队通过优化轧制工艺参数、改善设备功能精度、提升自动化控制水平等措施,成功突破了极薄规格产品生产的技术瓶颈,实现了稳定轧制。1.2毫米极薄规格产品的成功轧制,不仅拓展了首钢京唐热轧产品规格,提升了1580产线制造能力和京唐热轧产品附加值,也为企业坚持创新驱动、追求一流提供了坚实保障。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5

包钢股份产品助力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电站建设

日前,记者从包钢股份营销中心获悉,包钢股份板材产品成功供货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电站项目建设,这不仅展示了包钢钢材产品在新能源用钢市场的强大韧劲,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据了解,该项目是沙漠、戈壁、荒漠地区配套大型风光基地建设的新型储能示范项目,也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储能电站。项目的示范建设丰富了长时储能技术路线,将有力推动新型储能向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端储能装备产业完善升级,对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助力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储能电站建设不仅依靠包钢股份钢材产品创新力,更是包钢股份营销中心销售体系战略升级的生动实践。近年来,包钢股份持续深耕新能源用钢细分领域,推动高端产品向新能源用钢领域的精准渗透,同时深入产业链前端开展技术营销,以定制化解决方案满足用户场景化需求,以绿色智造赋能产业升级,这不仅彰显了国有企业服务国家战略的担当,也为钢铁企业逐“绿”发展、向“新”跃升提供了样本。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2-25

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