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方大集团旗下北方重工5.5米滚切式切头剪顺利完成厂内试车,填补国内空白

12月30日,辽宁方大集团旗下北方重工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最大规格5.5米滚切式切头剪顺利完成厂内试车,这一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工业蓬勃发展、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度重塑的背景下,我国对宽厚板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传统剪切设备精度低、效率慢,无法满足宽厚板高精度、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大型剪切设备依赖进口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北方重工作为我国装备制造领域的核心骨干企业,肩负着突破这一困境的重任。为了摆脱高端装备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北方重工抽调多个专业的骨干力量组成攻坚团队,同时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产学研联动,全力攻克5.5米滚切式切头剪研发过程中的诸多难题。5.5米滚切式切头剪的结构设计是第一道难题,由于该设备需要处理大尺寸、高强度的宽厚板材料,在剪切过程中,刀刃部位承受着巨大的剪切力,设备的框架结构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来抵御这些力量,避免发生变形或损坏。为了确保设备能够承受如此巨大的力量,研发团队运用先进的力学分析方法,如有限元分析,对设备的整体结构进行精确建模和应力分析,以确定关键部位的尺寸和材料。刚度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设备刚度不足可能会导致在剪切过程中产生过大的弹性变形,影响剪切精度。研发团队通过合理的结构布局和阻尼设计来减小振动,提高设备的抗振性能,同时对关键部件进行模态分析,有效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切头剪的刀刃需要具备高硬度、高韧性和良好的耐磨性。由于要剪切的宽厚板材质多样,包括高强度合金钢等,刀刃材料必须能够承受在剪切过程中产生的巨大压力和摩擦力。研发团队经过综合考虑材料的硬度、韧性、耐磨性以及成本等因素,通过实验和模拟确定了最适合的刀刃材料。刀刃的几何形状直接影响剪切效果,合理的刀刃形状可以降低剪切力,提高剪切质量。研发团队采用弧形刀刃设计使剪切过程逐渐进行,减小剪切力峰值,并根据板材的材质和厚度优化调整刀刃的角度和刃口半径。刀刃的形状还充分考虑了易于更换和维护的需求,以方便在高负荷的剪切工作后进行快捷更换。从设计图纸到产品投产,5.5米滚切式切头剪的制造也并非易事。大型零部件的加工精度保证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设备的框架、刀架等零部件尺寸巨大,加工过程中,加工设备的刀具磨损、切削力引起的变形等因素都会影响加工精度。北方重工采用高精度的加工设备,通过优化加工工艺,分层切削、多次测量调整等方法,成功保证了加工精度。这些设备的零部件通常采用高强度合金钢等材料,材料的处理难度较大,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和变形问题也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北方重工采用了对称焊接、预热和后热等先进的焊接工艺,减小焊接应力和变形。同时对焊接质量进行了严格的检测,如采用无损检测方法来确保焊接部位的质量。经过数年的不断研发和成功的经验积累,北方重工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5.5米滚切式切头剪顺利完成厂内试车。在试车过程中,设备运行稳定,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设计要求,剪切精度高、效率快,完全满足了宽厚板高精度、大规模生产的需求。北方重工5.5米滚切式切头剪的成功制造,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也为我国钢铁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这一成果的取得,彰显了北方重工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也为我国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北方重工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再立新功,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伟大跨越。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7

鄂钢成功开发美标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

近日,通过不懈努力,中南钢铁鄂城钢铁成功开发美标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该产品的成功试制,将进一步推进钢材产品走向国际市场,不断提升鄂钢品牌知名度。低合金高强度结构钢板广泛应用于工程结构,如建筑钢结构、建筑机械、矿山机械、载重卡车、桥梁、压力容器等,特别是用于要求具有较好的焊接性和韧性的建筑和工程机械部件。宽板产品创值团队项目组认真执行美标高强度低合金铌钒结构钢规范,按照标准中合金元素类型,不断研究和反复试验,精心设计成分及工艺,最终在首轮生产中成功一次试制出合格钢板,规格覆盖16~75毫米。经检验,该产品成分稳定、板形平整、性能可靠,获得一致好评。近年来,鄂城钢铁坚持“四化”“四有”,抓住市场机遇,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助力产品结构不断提档升级。2024年,厚板品种比提升到50%以上,开发新产品25个,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拥有专利296件,其中发明专利226件。接下来,鄂城钢铁将围绕“高强度、高耐蚀、高效能”精品材料和绿色低碳制造新技术,大力推进精品名牌战略,打造更多区域市场“拳头产品”和细分领域“隐形冠军”,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6

湖南娄底:以硅钢“薄度”提升市场“高度”

0.15毫米相当于一张A4纸的厚度,也是一块硅钢片的“薄度”。新年伊始,地处湖南娄底经开区的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简称涟钢电磁)成功下线0.15毫米冷轧无取向硅钢,产品尺寸精度、机械性能均为优良,电磁性能达到L15WV1000牌号水平。据悉,该型牌号无取向硅钢在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这标志着娄底以硅钢产业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再上新台阶,硅钢产业链发展迎来新机遇。硅钢又叫电工钢,是一种添加了硅元素的钢材产品。变压器、电机、发电机等设备的升级制造,都离不开硅钢。根据制造工艺和性能不同,硅钢分取向硅钢和无取向硅钢,其中无取向硅钢主要用于电机和发电机生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等高端电机应用市场爆发式增长,无取向硅钢需求越来越大。硅钢厚度直接影响电机涡流损耗。为了减少涡流损耗,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需要使用更轻更薄的硅钢片。0.15毫米的无取向硅钢片因其高电磁性能和低损耗特性,特别适用于需要低振动和高效率的设备。2023年10月,涟钢电磁下线四款规格为0.35毫米至0.27毫米的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产品,填补湖南省新能源汽车用钢空白。2024年4月,涟钢电磁首卷0.20毫米规格L20WV1200牌号薄规格高端无取向硅钢下线,主要用于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制造,达到同类产品领先水平。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由于硅含量高、生产难度大,尤其是薄规格产品,极易发生脆性断带。产品厚度越薄,对设备精度、工艺控制、操作水平的要求就越高。为了完成从0.20毫米到0.15毫米的跨越,涟钢电磁研发、技术、生产、设备团队密切配合,在轧制工序,通过优化配辊模型、乳化液参数、轧制工艺等措施,解决了启车困难、边裂断带等行业难题,并于2024年12月23日完成首卷0.15毫米规格产品轧制;在退火工序,通过优化焊接参数、张力控制、辊组精度等措施,解决了薄规格焊接困难、微张力控制不稳、折皱断带等行业难题,于1月1日完成首卷0.15毫米规格产品下线。据涟钢电磁技术人员介绍,相比0.20毫米产品,0.15毫米产品在电磁性能方面有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高频铁损改善幅度达10%以上,完全能适应电机的高端应用场景。目前,娄底已形成450万吨硅钢基板、300万吨硅钢产能,并以此为基础,打造硅钢分条、铁芯冲压、转子定子加工和电机、变压器、电器制造等硅钢全产业链条,培育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娄底经开区产业发展局局长吴炎冰介绍,园区企业0.20毫米薄规格新能源汽车用无取向硅钢,已向50余家工业电机、新能源汽车标杆企业用户批量供货,0.15毫米及更薄规格硅钢产品的成功生产,将进一步打开高端市场空间,有效提升硅钢产业链能级。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6

平均轧制间隙缩短16%!重庆钢铁这条产线按下提质增效“加速键”

中南钢铁重庆钢铁向速度要效益,全方位推进极致效率,不断激发生产经营活力。去年下半年,重庆钢铁热卷产线关键指标累计刷新31次纪录,平均轧制间隙缩短16.44%,为打造中国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热卷产线强基赋能。年修技改夯实极致效率基础。2024年7至8月,重庆钢铁热卷产线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造升级,包括升级全线L1/L2系统、新增R0粗轧机、改造精轧弯窜辊系统及运输区运卷方式、更新打捆机设备等重点项目,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优化了粗轧机轧制道次,提升了精轧机精度和过程模型控制计算精度,提高了多道次打捆效率和运输效率,同时较目标计划时间提前进入热负荷试车,为热卷产线投产当周实现双炉达产达效、投产次月实现三炉达产达效奠定了基础。全员创新推动极致效率发展。为提升抵御行业“严冬”的内生动力和竞争力,重庆钢铁坚持以创新为抓手,促进“全员创新”,突破生产瓶颈,推动产线发挥极致效率。热卷产线年修技改后,为顺利达产达效,以“区域+项目”成立17个攻关小组,通过技术革新解决了200余项效率瓶颈问题,打通了生产顺行“经脉”。热卷产线团队的“精轧换辊效率提升”项目,围绕换辊超时攻克了5个技术瓶颈,换辊效率提升33%,为产线实现极致效率贡献力量;“板带四辊可逆式粗轧机轧制效率提升研究与应用”项目,粗轧机标定效率提升38.5%,实现创效约115万元,荣获第二十七届全国发明展“金奖”。2024年,热卷团队输出专利、自主管理、技术秘密等创新成果累计37项,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技术突破谱写极致效率新篇章。2024年11月,重庆钢铁热卷产线实现了“双钢轧制工艺”的技术突破,F1咬钢间隙较平均咬钢间隙提升了7.6%,轧制间隔时间迎来了新的里程碑,跻身进入国内热轧线领先水平。该产线将不断推进该项技术的攻关工作,充分发挥各机组效能、释放产线产能,大幅提升产线作业效率。指标突破彰显极致效率成效。2024年9月以来,重庆钢铁热卷产线多项生产经营关键指标实现历史性的突破,纪录刷新高达31次。平均小时卷数提升10.02%,平均日产卷数、月产卷数提升12.45%,平均班产量、日产量提升13.79%,月产量增长1.6%,吨钢燃耗降至1GJ以下,热装率达到87.89%,均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重庆钢铁将持续锚定吨钢降本增效,强化品种钢产品比例,加强对产线产能、效率、成本等关键指标进行攻关,用成本和产品竞争力来抵御严峻市场和强劲对手的双重冲击,提高企业分位值,为早日打造西南地区最具竞争力的板卷基地,不断开创重钢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积极贡献。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6

首钢京唐公司1420酸轧产线按下提产增效“加速键”

“这形势,咱们酸轧作业区真真是浪里行船,可再难也得往前冲!”“降本增效就得讲技术!”“必须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处细微变化,保障产品质量,为提高生产效率打好基础。”一大早,镀锡板事业部酸轧作业区的早会上“火药味”十足。2024年以来,首钢京唐1420酸轧作业区把“讲技术”作为提产提效的第一抓手,应势而动,迎接挑战,眼睛向内深挖生产潜力,全年5次打破月产纪录,为推动产线提产提效按下“加速键”。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没有退路可言“怎么可能!1750米/分钟是轧机的设计极限,这个速度稳定生产肯定达不到!”“是啊,咱们设备就是这样,别到时候质量又保不住了!”2024年年初,酸轧作业区讨论全年产量目标计划和提升轧制速度时,质疑声和担忧声此起彼伏。市场形势艰难,为了实现“月产能力达到8.5万吨以上,轧机1750米/分钟稳定生产”的目标,酸轧作业区组织了“灯塔行动”思想大讨论。大家围坐在一起,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市场形势,剖析自身优势和潜力,针对“高速运行轧机振动”“切边剪提速稳定运行”等问题,与现场操作、点检人员面对面摸实情、听意见、找对策,着力把制约酸轧轧机速度提升的深层次问题挖出来,把设备运行故障的隐蔽性问题揪出来。作业区明确提出,要把思想汇到一个点、力量拧成一股绳,尽全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没有退路可言!结合大讨论情况,作业区迅速行动起来,研究制定了《酸轧作业区全年目标完成方案》,确定了“提速、提产、降本”的总体目标。针对轧机提速、切边剪运行等关键问题,开展9项攻关计划,每一项计划都明确了具体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同时为了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作业区还制定了缩短轧机换辊时长、优化检修模型、降低能源消耗等20项降本措施。这一系列举措的制定,坚定了全体职工攻坚克难、实现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市场艰难,但大家都相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轧机主操牛子伟说。对标是明差距,关键要讲技术轧机振动一直是影响产线轧制速度和产能提升的最大阻力。过去,大家都认为:工况条件就是这样,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这样了。作业区积极践行“一引领两融合”,把技术创新作为提产提效的重要抓手,深入开展“三学三促”“五争五创”活动,引导职工勇于向现状提问题、向改善要效益,推动“挣工资”理念深入人心。“对标是明差距,关键还要讲技术,要剖析厚料提速难的根本原因,从而解决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轧机主操郭兴亮主动请缨,组织生产、技术、设备等相关人员成立攻关小组,打响了厚料速度提升的攻坚战。那段时间,他一有空就学习振动理论,在酸洗入口段、酸洗工艺段、轧机段开展PFMEA分析,与班组成员一起研究各工序时序的浪费点,从优化焊接参数、调整焊机起套时序等多个方面制定措施,深挖提产潜力,一套“组合拳”下来,轧制速度平均值提高近7%,为产能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次攻关的顺利推进,让大家尝到了“甜头”。但郭兴亮并不满足,他与班组成员经过多次技术研判,决定从细化排产、调整辊系精度、提高张力降低负荷方面再次入手开展第二轮的易振动物料速度提升攻关。经过数月攻坚,目前已将厚料轧制速度平均值提高近11.1%。“每一次技术的突破、每一秒时间的节省、每一项提案的实施,都离不开作业区的引领和支持,如此,我们才能更加坚定地在提产提效道路上稳步前行。”郭兴亮说。提产一吨不嫌少,提速一秒也是提“在部门'标杆文化'的熏陶下,凝练出‘秒文化’,围绕产线提产提效问题,强调‘提产一吨不嫌少,提速一秒也是提’,极大地激发了班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日班作业长宓浩看来,让职工自发地为提产提效献计献策,是推动酸轧作业区不断前进的关键动力。首钢优秀共产党员、甲班班长李俊阳注意到轧机平均每天至少需要停机更换轧辊6次,而每次换辊所花费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短的时候,整个换辊过程用不了7分钟;可长的时候,竟需要10分钟之久。“多出来的3分钟浪费在哪了呢,一定有办法缩短时间!”他决定从这里入手,提高生产效率。“每一次换辊,都是一次与时间的赛跑。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那‘浪费的3分钟’,让时间为我们服务。”李俊阳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与自信。他从换辊顺控的每一步去分析,查找曲线,认真分析梳理出28条影响换辊时间的因子,通过运用C&E矩阵对这28条影响因子进行打分统计,又利用Pareto图筛选,精准定位影响换辊效率的六大关键因子,并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改善措施,成功将换辊时间缩短30%以上,大大提高了酸轧产线的生产效率,月均可增加产量700多吨。李俊阳只是酸轧产能提升、献计献策攻关的一个缩影,在整个作业区,像这样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围绕着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积极开展创新攻关,“优化轧机带尾自动降速点,提高约6.8%的产能”“减少出口皮带助卷器芯轴卷取圈数,年产量提升1400吨”“优化改进剪刃重叠量与间隙等措施,DR材边裂发生率降低40%”等等上百条改善提案和亮点,成为酸轧作业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强大动力。“面对达产达效目标任务,我们不仅要打赢,更要打好,打得漂亮。”酸轧作业区党支部书记桑圣峰说,“在下一个挑战到来之前,我们要一鼓作气,趁热打铁,全力以赴,明年开年也要打出个开门红!”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6

鞍钢首套真空机械泵项目全面竣工投产

近日,鞍钢集团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承包的鞍钢铸钢VOD炉真空系统机械泵改造项目全面竣工投产,较工期提前20天具备热试条件。鞍钢铸钢VOD炉真空系统机械泵改造项目作为鞍钢首套真空机械泵项目,是鞍钢真空系统发展实践重大突破。该项目冶金效能实现:真空时间≤7min,极限真空度≤20kg/h,脱气终端[H]≤1.5ppm,生产的钢液经送样检测后数据指标均表现良好。相对于蒸汽喷射泵,真空机械泵系统具有节能、轻量化、振动烈度低、占地面积小等绝对优势。该项目投产后,铸钢厂VOD真空系统月耗能由216tce(吨标煤)降低至50tce(吨标煤),节能率高达77%。未来,随蒸汽发电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发展,发电效率不断提升,机械泵节能属性势必会更加突显。鞍钢工程技术公司将以此为契机,主动作为,潜心研究,进一步提升发展机械真空泵技术,持续打造“卓越产品”,为客户提供更好服务,助力鞍钢集团扎实推进“绿色鞍钢”建设,为钢铁行业深入开展极致能效工程提供助力!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5-01-03

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