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汰过剩产能须重视安置“过剩”工人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06-26
  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大背景下,淘汰落后产能向来备受瞩目,由于多方利益交叉,调整过程客观会带来部分群体利益受损,其中产业工人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近来媒体调查河北部分淘汰落后产能重点地区,结果显示,不少工人因淘汰落后产能利益受损较为明显。
  下岗工人再就业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颇为典型的改革话语,国企改革过程使得大量工人失去工作,他们或自发走向市场,或接受政府和企业的帮助,通过培训、再教育等途径获得新的工作。那首一度红遍大街小巷的《从头再来》,作者就为激励下岗工人再就业而作。从政策层面看,下岗工人要实现“从头再来”,政府和企业的角色扮演不容忽视,帮助工人再就业,这是国企改革曾经走过的路,政府和企业在此环节承担多大的责任,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很大程度将决定民众对改革的态度。
  旧问题新提法,如今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和企业还将面对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题。淘汰落后产能和过去的国企改革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比如落后产能企业大多即是国企,它们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着庞大的工人数量,调整过程都意味着要做减法。当然,相对形态上接近,两者的政策性质也相差无几,都是通过行政手段来推动改革。它们的调整并非市场竞争的结果,国企低效,落后产能过剩、高污染等,固然是改革的因素,但真正起推动作用的则主要依靠的是“看得见的手”。
  国企改革的经历表明,能否安置好下岗工人,将直接影响改革进程。若得不到妥善安置,下岗工人就有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经历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不少国人习惯了单位文化,下岗工人群体的命运变迁,他们的“不幸”容易成为反对改革的理由。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曾提出,今年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是解决好化解产能过剩中出现的下岗问题。像河北这种落后产业集中区,改革任务大,且时间紧迫。据测算,仅唐山市要完成钢铁产能削减任务,就有40多万就业人员需要安置。接下来选择何种安置策略,将考验各方的智慧。
  一般而言,政府和企业在工人安置过程有两种任务,一是引进新项目。淘汰落后产能不能只破不立,至于引进什么项目,需要有统一的规划。项目落地后,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解决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题。其次是,在破立之间的过渡期,需要做好底线保障工作。媒体报道提到,河北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企业会给失业工人发放一定的生活费,只是,时间一长恐怕难以为继。现有的公共政策中,失业保险基金本可为工人渡过难关提供一定帮助,但尚缺乏灵活性和可操作性。激活现有的政策资源,在淘汰过剩产能的今天显得尤为紧迫。
  国企改革,产业转型,是当前的改革主旋律,具体到改革的策略选择,则无法绕开其中的利益纠葛。下岗工人再就业难题在上个世纪一度让国企改革变得艰难,殷鉴不远,如今,问题再次提出,不妨未雨绸缪,减少改革阻力。

相关阅读

今年首季包钢风电钢销量增速超六成 唐钢新开发550MPa级高成形性锌铝镁结构钢 本钢北营公司钢渣处理环保改造项目热负荷试车成功 福建省开展2025年钢铁行业差别电价资金项目申报工作 央行王信:钢铁、航运、化工等7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正在研制 生态环境部:确保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