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交谈
8月14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自9月1日起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这一决定在业界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了解到,商务部利用贸易规则为中国多晶硅企业主张合法权益,业界备受鼓舞。相关企业表示将增加多晶硅产量,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同时,也利用喘息之机,革新技术、降本增效,挖掘自身潜力,提升中国多晶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商务部和海关总署公告称,鉴于今年1月20日对自美国和韩国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5月1日对自欧盟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后,我国加工贸易项下多晶硅进口激增,决定9月1日起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
据中国化工报记者了解,我国对进口多晶硅产品实施“双反”等贸易救济措施后,未能阻止国外多晶硅产品源源不断地进入我国,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外产品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入中国。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今年5月及6月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均占当月总进口量的八成以上。
大量进口给国内多晶硅企业带来了极大压力,大面积停产的状况延续,一些前期准备复产的企业不得不搁浅计划。
中国硅产业绿色发展战略联盟秘书长白洪强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针对相关受贸易制裁对象继续向我国倾销的事实,商务部叫停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有效堵住加工贸易这一漏洞,国内多晶硅企业能真正受益,这将为国内企业赢得发展空间。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国内多晶硅企业在工艺路线、能耗、环保、产品质量及产品稳定性方面还有相当大的改进空间,应借喘息之机练好内功,从根本上提升国际竞争力。
据了解,目前国内主流多晶硅生产企业有生产放量的打算。全国最大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吕锦标接受中国化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暂停多晶硅加工贸易后,预计我国将减少主要来自美国的2万吨/年进口量,国内企业可增加产量,保证市场供应。中能硅业今年多晶硅产量计划比去年增长35%左右,也就是有1万多吨供应增量。
新闻链接
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骤增
中国化工报记者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了解到,今年1~6月份我国累计进口多晶硅45932吨,同比增加17.4%。其中通过加工贸易进口量达34068吨,累计占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的74.2%。
业内人士分析称,多晶硅即使被中国“双反”也有空子可钻,特别是美国,6月份除150吨不列入“双反”的半导体多晶硅从一般贸易渠道进口,其他1700多吨太阳能用多晶硅全部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逃脱高达50%以上的反倾销税。
目前,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已经成为我国多晶硅进口的绝对主导。据了解,今年5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6949吨,其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5868吨,在总进口量中占比高达84.4%,创历史新高。今年6月,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9566吨,其中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为7662吨,占总进口量的80.1%,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比5月进口总量高出10.3%。
硅业分会分析认为,加工贸易在进口的绝对主导地位已经使国外企业有效地规避了惩罚性关税,减少了一大部分关税成本,也使我国的惩罚性关税措施形同虚设。
美国倾销之路将被封堵
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上半年我国自韩国、美国、德国三国共进口多晶硅38798吨,占上半年总进口量的84.5%,其中德国进口占比最高,为32.6%。业内人士分析,把多晶硅进口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目录,对德国、韩国向我国出口多晶硅影响较小,但可以彻底封堵美国多晶硅对我国的倾销之路。
6月份我国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787吨,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2.3%,上半年自美国累计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为8437吨,占自美国总进口量的84.1%。即除去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15.9%是半导体用硅料,无需缴纳惩罚性关税外,其余太阳能级多晶硅几乎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入我国。
上半年累计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8920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67.7%。硅业分会认为,德国由于受到瓦克承诺协议的承诺价格影响,通过加工贸易或者一般贸易方式出口多晶硅价格并无很大差别,故自德国通过加工贸易进口占比相对美韩较低。
今年上半年累计从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量为11249吨,占自韩国总进口量的81.7%。不过,韩国被商务部裁定征收惩罚性关税税率为2.4%,这一税率偏低,韩国企业即使缴纳税金也影响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