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预防炉缸烧穿的看法及近几年首钢护炉实践
摘要 炉缸烧穿的危害性很大。首钢曾发生的两次炉缸烧穿实践表明,炉缸温度急剧升高,采取措施控制不住时是烧穿前征兆。应制定高炉炉缸温度的控制标准,预防炉缸烧穿就要控制住炉缸温度在安全范围,使其不要处于危险状态。近几年首钢护炉的措施主要采取了控制合理的产能、加入含钛炉料、提高水量、降低进水温度、堵风口、停风凉炉等措施。
关键词 预防炉缸烧穿 护炉措施
炉缸烧穿是炼铁生产中最严重的安全事故之一,生产中密切关注炉缸的运行状况,随时掌握炉缸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根据变化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 炉缸烧穿的危害性
1.1炉缸部位的特点
炉缸是高炉冶炼过程的开始和终结部位,在该部位存在着固、气、液相共存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是高炉内温度最高的区域;而炉缸部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储存冶炼的全部渣铁,并从铁口排出。因而该部位的耐火材料始终受到高温、热应力的破坏;渣铁化学侵蚀、铁水冲刷与渗透;有害元素渗透侵蚀等因素的损坏,是高炉工作环境最恶劣的区域。
通过生产实践和理论研究,普遍认为渣铁环流冲刷是导致炉缸内衬侵蚀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减轻炉缸铁水环流和象脚状侵蚀,现代高炉死铁层呈增加趋势,一般死铁层深度约为炉缸直径的20%-25%、首钢高炉约为20%(见表1),相应炉缸死铁层储存的渣铁量在增加,如首钢京唐高炉死铁层的铁水储量约有3900t。
1.2炉缸烧穿的危害性
高炉一旦发生炉缸烧穿,可产生严重的后果,归结有如下几点:
(1)可能发生重大的人员安全事故。在有大量渣铁外流时,可能会烧坏冷却系统等设施,诱发重大爆炸事故。如某108m3高炉2005年2月9日在铁口下400mm处烧穿爆炸,发生死10人、伤5人安全事故。
(2)一般会终止高炉一代炉役的生产。出现炉缸烧穿,往往炉缸已受到严重侵蚀,再加上烧出时的毁坏,有时很难再维持安全生产,需进行大修。如1963年11月12日太钢1053m3高炉发生炉缸烧穿430mm*610mm不规则椭圆孔,并出现剧烈爆炸,烧坏三块冷却壁,炸坏总出水管,东过滤器震塌,热风炉操作室及休息室砖墙震裂,附近100m内建筑物门窗全部震碎,1#热风支管开裂,3#、4#支柱横梁拉筋被震弯,高炉被迫停炉大修。
(3)严重影响生产经营计划。炉缸烧穿后需较长时间处理,若临时决定大修一般要改变生产经营计划,特别是在大修准备工作不够时,会造成非常被动的生产经营局面。如2010年8月20日沙钢集团宏发炼铁厂1#(2500m3)高炉,在炉缸1-2号冷却壁界面烧穿500mm*700mm一个孔,引发大火,被迫停炉11d进行挖补后维持生产128d,期间平均高炉利用系数1.77t/m3.d。炭砖外表面温度随产量提高而升高,从70℃到400℃。大修停炉后铁口区域残砖为50--80mm、非铁口残砖为150mm厚。2011年1月10日大修后开炉。
2 炉缸烧穿前征兆
80年代首钢曾发生过两次炉缸烧穿,第一次是1986年4#高炉(1200m3)出现炉缸烧穿,其烧穿前主要征兆见图1[3]。
第二次是1989年3#高炉(1036m3)出现炉缸烧穿。其经过是11月28日7:00二层17#-2水箱水温差升高到1.0℃,决定改炼铸造铁、降低顶压、停风堵风口;9:40(17#-1)水箱水温差升高到1.2℃、18#-1水箱水温差升高到1.0℃;9:50改常压;10:00 17#-2水箱水温差升高到1.2℃,此时高炉出铁,出铁过程中17#-1、18#-1水箱水温差降到0.9℃、 17#-2降到1.1℃;11:19停风后17#-2降到0.9℃;11:35正在换风口中, 17#-2又升到1.0℃、 18#-1由0.9℃突然升到6.6℃;11:36(19#-1)升到7.6℃; 11:38(19#-1)升到8.4℃,此时组织所有人员撤离现场,不久发生炉缸烧穿。
两次烧穿实践表明,冷却壁水温差(或热流强度、热电偶温度)急剧升高,采取措施控制不住时是烧穿前征兆。当热流强度超过极限值后,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此时炉缸烧穿是难于避免的。预防炉缸烧穿就要控制住炉缸温度在安全范围,使其不要处于危险状态。
在实际生产中由于炉缸被侵蚀状况不可看见;炉缸温度检测的局限性(冷却壁水温差及热流强度表示测量面积的平均数值等);不同砖衬材质性能参数的差别;炉缸温度升高原因的复杂性(是否有串气等)等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准确的、限制性的控制标准。
炉缸被侵蚀的原因是很复杂的,与高炉设计、生产操作、耐材质量、施工质量等有关,往往出现同样的炉缸结构、同样的材质,侵蚀不一样的情况。
还有一个问题:残余炭砖剩多少可确保安全?目前也还没有一个很有把握答案,可能会在残余炭砖剩下不多情况下,出现漂浮、渗漏、易被移动(如沙钢集团宏发铁厂1#高炉灌浆后7个风口全黑,在风口发黑后9h时烧出[1])、被冲刷等情况。同时伴随着水温差(热流强度)会连续升高或跳跃式升高,有时采取措施都来不及,导致烧出。
因此已经出现炉缸水温差或热流强度、热电偶温度很高情况时,不宜再去探求更高的控制标准。炉缸砖衬温度升高,说明砖衬前边没有形成保护层,砖衬受到了侵蚀。炭砖导热系数高,在其前边形成了稳定的保护层时,不一定炉缸温度就高。如使用导热系数较高UCAR砖的首钢原北京3#高炉,自1993年投产至2010年停产期间,炉缸侧壁温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生产了17年6个月一直没有加入含钛炉料。炉缸砖衬被侵蚀到一定厚度应采取护炉措施,制止住炭砖侵蚀,使其尽快回到安全范围,确保长期安全生产。
一般各厂应根据多年的经验(或借鉴外厂标准、结合自己具体情况和经验)制定相应高炉的控制标准。如首钢原北京地区高炉对于当时使用的贵阳炭砖,通过多年实践规定的控制标准:
热流强度≥33.48 MJ/(m2.h)时,[Ti]按0.08%-0.10%控制;
热流强度≥41.87 MJ/(m2.h)时,[Ti]按≥0.10%控制;
热流强度≥46.04 MJ/(m2.h)时,堵该水箱上方的风口;
热流强度≥54.43 MJ/(m2.h)时,停风凉炉。
再如武钢在80年代根据高炉破损调查和冷却制度的研究④(见图2),确定了5#高炉冷却参数(设计值)(见表2)。
在生产中补充了炉缸控制规定:
炉缸热流强度报警值≤29.3MJ/m2.h(7000 kcal/m2.h);
炉缸热流强度警戒值≤37.67MJ/m2.h(9000 kcal/m2.h);
炉缸热流强度事故状态≤50.23MJ/m2.h(12000 kcal/m2.h)。
热流强度超过报警值后必须采取措施把热流强度降低到安全范围以内。
一般对炉缸温度(或热流强度)升高到不同水平,制定了相应的控制标准及相应采取的措施。在这一控制过程中,有时会存在不妥的作法:有的在前期措施不力(或重视不够),在炉缸温度(或热流强度)升高到危险程度时才采取剧烈的护炉措施,担心之前采取这些措施会影响产量。一旦炉缸温度(或热流强度)降低后,又采取取消或减轻护炉的措施,尽快提高产量的作法,周尔复始;还有的想试探找到一个极限控制标准(甚至修改已制定的标准),寄托于已采取的措施有效,不到这一标准,不采取剧烈的护炉措施。这样做可能会出现以下不利情况和风险:
(1)在炉缸温度(或热流强度)升高到危险程度时采取剧烈的护炉措施,易引起炉况稳定顺行变差,调整不好易导致炉况失常。
(2)采取措施不当时,易导致炉缸进一步破损,甚至烧出。
(3)在炉缸处于危险程度时,可能会控制不住炉缸温度升高的趋势,由于看不到炉缸侵蚀状况及多种复杂因素,炉缸温度(或热流强度)何时升高,升高到何种水平是无法预测的。例如冷却壁水温差(或热流强度)已经是很高水平了,看到目前炉缸没有出现问题,是否采取剧烈护炉措施犹豫不决,想水温差再升高0.1℃再采取剧烈护炉措施,但有时会升高很高幅度,以致无法控制,出现类似首钢上述炉缸烧穿情况。
应该在一个安全的数值范围内进行生产,这样一旦在炉缸受到侵蚀,水温差(热流强度)、热电偶温度升高时有采取和调整、完善措施的时机。炉缸侵蚀比较严重时,炉缸温度(热流强度)易出现连续升高情况,此时比较危险,甚至采取措施也来不及起作用。应改变在炉缸温度(热流强度)较高时采取剧烈护炉措施,炉缸温度(热流强度)下来时停止护炉措施的做法。应及时采取护炉措施,制止住进一步的侵蚀,维持炭砖一定厚度,有利于今后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维持一个较适宜的生产水平和较好的经济技术指标。待到炉缸侵蚀较严重时再采取措施,往往可能会造成被动局面(炉况失常、产量大幅波动等)。
3 近几年首钢采取的护炉措施
高炉投产后,炉缸各种设计参数尺寸、砖衬材质性能、施工质量等一般是不易改变的,在炉缸受到一定侵蚀,为了预防炉缸烧穿,首钢高炉近几年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3.1控制合理的产能
高炉产量高,使炉缸环流加剧,不利于炉缸的维护,长时间持续高利用系数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导致炉缸温度升高的一个原因。在炉缸侵蚀严重情况下,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产量水平,这对于控制炉缸温度进一步升高是见效较快的措施。
首钢迁钢1号和2号高炉开炉以来产量一直保持高水平,连续4-5年平均系数在2.49 t/(m3·d),高产加剧铁水环流对炉缸侧壁的侵蚀。在采取阶段性加入含钛炉料护炉、提高冷却水量、堵局部风口等措施效果减弱情况下,2011年将高炉利用系数2.49 t/(m3·d)降至2.3 t/(m3·d)左右。主要通过稳定风量,用氧气调节高炉产量的方法(见图3),这样可以保持风速和鼓风动能基本不变,有利于炉缸活跃和保证中心煤气流的稳定,既达到了减轻铁水对碳炭砖的侵蚀,又保持了炉况的稳定顺行。采取这一措施后,较长一段时间1号高炉冷却壁水温差被控制在0.5℃以下,炭砖最高热电偶控制在350℃以内;2号高炉冷却壁水温差被控制在0.3℃以下,炭砖最高热电偶控制在150℃以内,保证了炉缸的安全。
首钢长钢9#高炉(1080m3)也有类似实践。该炉于2009年6月28日投产,生产指标较好(见表3)。
2011年10月后炉缸温度逐步升高,二段冷却壁热流强度平均突破20.93MJ/m2·h 。2012年5月后,炉缸二段冷却壁热流强度整体又有明显上升,6月份二段热流强度水平开始超过三段热流强度,10月份二段9组冷却壁热流强度突破33.49MJ/m2·h,开始采取局部冷却壁通高压水措施。2013年6月14日二段17组冷却壁(18#风口下方)热流强度逐步升高到41.95MJ/m2·h,又进一步采取了降低顶压至170kPa的措施。但6月16日该冷却壁热流强度又升高至45.01MJ/m2·h,随即减风至2600m3/min、控制顶压160kPa,并停风堵该方位风口,热流强度才得到控制。随后利用定修机会对高炉炉缸炉体进行灌浆处理,并将17组的两块水箱一个进水改为一块水箱一个进水的模式,提高冷却能力。以后随着风量及产量水平的降低,炉缸温度(热流强度)逐步降低。进入8月份在风量水平稳定在3100 m3/min较高水平时,首先重点监测的炉缸热电偶温度逐步升高,随后相应部位冷却壁的热流强度也呈现出回升趋势。其中到8月19日二段拆开通水的17组冷却壁热流强度又升到原有水平(17#A 43.12MJ/m2·h、17#B43.72MJ/m2·h)。
2013年10月后控制高炉利用系数2.9t/m3.d以下,同时保持[Si]在0.5-0.55%之间,相应将[Ti]由0.047%提高到0.1%左右,控制住了炉缸温度升高的趋势,取得了护炉及路况稳定顺行的效果(见图4、图5、图6)。
不但高炉产量与炉缸侧壁的侵蚀有关系,护炉时含钛炉料加入量也与高炉的产量水平有关,迁钢3#高炉(4078m3)摸索到:在利用系数2.04t/m3.d时,入炉(TiO2)要达到3.5kg/t;利用系数2.28t/m3.d时,入炉(TiO2)要达到5.5kg/t;利用系数2.35t/m3.d时,入炉(TiO2)要达到9.79kg/t才能取得护炉目的[5]。
以上实践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设计、材质、原燃料、操作、施工等),控制适宜的产量水平,有利于延长炉缸寿命,过高追求产量水平,将加快炉缸的侵蚀;在炉缸受到侵蚀护炉时,含钛炉料的用量及其它措施的力度,随着产量水平的提高也要增加和加大,相应带来的不力影响随之增强,因此要探求好炉缸温度、含钛炉料加入量及其它措施的力度、顺行、产量、消耗等之间的平衡点,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作。
3.2 加入含钛炉料护炉
生产实践说明在炉缸受到侵蚀时,采用含钛炉料护炉是有效的,随着侵蚀加深应增加其加入量,应根据各炉具体情况探求合适的[Ti]含量,控制好铁水成分([P]、[Si]、[S]、[Mn])及铁水温度。在炉缸侵蚀到按控制标准需要护炉时,最好采取长期加钛护炉做法。但随着含钛炉料加入量的增加,会影响炉缸的活跃性,严重时会出现炉缸堆积。因此在采取加入含钛炉料护炉时要取得护好炉,同时又要保持炉况顺行、稳定,是值得探求的问题。
首钢迁钢1号和2号高炉在2011年之前,一直采取阶段性护炉做法,即炉缸热电偶温度和冷却壁水温差升高时加入钛矿,温度下降后取消钛矿,随着炉缸内沉积钛的流失,炉缸热电偶温度和冷却壁水温差又反复上升。以后采取了长期加钛护炉的做法,并提高了铁水中含钛量的水平。在长期加入含钛炉料护炉期间,通过抓好原燃料管理;调整装料制度和送风制度,取得了打开中心、稳定边缘的煤气分布,保持了全风水平;严格控制好炉温,[Si]控制在0.45%~0.50%,铁水温度控制在1500℃以上,提高了钛元素的收得率,保持了炉况稳定顺行。同时通过实时计算炉缸钛沉积量去调整入炉含钛物料的比例,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一种在线计算模型。通过在线数据采集进行炉内钛沉积量的计算,使炉缸钛的碳氮化合物长期处于稳定状态。随着炉龄延长、侵蚀的加剧,含钛炉料加入量也在增加。2014年一高炉和二高炉铁中[Ti]含量分别达到了0.139%和0.128%,比2013年分别提高了0.055个百分点和0.025个百分点。铁中[Ti]含量的增加对炉缸活跃性的影响加大,迁钢高炉经过调整保持了炉况顺稳,但指标也受到了影响(见图7、图8、表4、表5)。
如上所述,护炉时含钛炉料加入量与炉缸侵蚀状况及产量水平有关,长期护炉时在一定条件下其加入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调整好基本制度、搞好操作、保持全风和适宜的炉温,可以取得既能护炉,又不会对高炉顺行产生明显影响的效果。但进一步增加入炉量,操作难度加大,指标也会受到影响。
炉缸受到侵蚀开始采取加钛护炉时,要密切观察炉缸温度变化趋势,一旦出现停止(或较少)加入含钛炉料炉缸温度有升高情况时,最好采取长期加入含钛炉料措施,制止住炉缸温度反复升高现象,减少对炉缸侵蚀。
2012年2月7日京唐2号高炉炉缸砖衬7层TE31316点温度开始升高,此后采取了提水量、降低水温、局部通工业水强化冷却、降低冶炼强度、更换下斜风口等措施,但整体效果不太明显,后于6月5日开始加钛护炉,温度很快降至90 ℃左右,7月18日停止加钛(见图9)。
2012年11月后,炉缸8层TE31376点温度也开始升高,在采取诸多措施效果不明显时,12月24日开始加钛护炉,2013年4月7-18日在温度已稳定并降至90 ℃左右时,停止加钛,但温度很快回升,采取了继续加含钛炉料措施,控制住了温度升高趋势(见图10)。
鉴于以上实践,为了炉缸的长期安全稳定,防止局部温度再次出现升高现象,京唐高炉采取了长期加钛护炉措施,在控制铁中[Ti]0.1%左右时 ,保持了炉缸温度的长期稳定,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水平。实践说明最好抓住早期加入含钛炉料时机,坚持长期加入,可以取得在铁中含钛水平不太高情况下,取得护炉、顺稳双效结果。
3.3 提高水量、降低进水温度
在炉缸侵蚀严重时,增大冷却水量也是有效的措施之一。生产实践表明提高水量(或降低进水温度)有利于强化冷却。温度梯度影响Ti (C 、N)的析出。在加入含钛炉料护炉同时,应对相应部位的冷却壁采取强化冷却措施,以降低炉缸炭砖的热面温度,促进Ti (C 、N)的沉积析出。首钢实践表明,在加入含钛炉料护炉时提高冷却强度,有时温度降低趋势快。
首钢长钢8号高炉(1080m3) 2011年3月30日14号风口下方标高6900mm位置,挨着炉缸炭砖的临时热点偶温度突然升高,14号A2从166℃短时间内升至184℃、14号B2从169℃升至195℃,二段12号冷却壁组水温差升至1.3℃,热流强度超过58.6MJ/m2.h,13号冷却壁组水温差升至0.9℃,热流强度超过34.743MJ/m2.h,炉皮温度最高达到80℃,采取了铁后紧急休风凉炉,提高含钛炉料加入量,提高冷却水量等措施,制止住了炉缸烧穿。在2012年2月20日大修时发现该处铁水几乎接触水箱(见图11、图12、图13)。
迁钢高炉在加钛护炉同时也提高了冷却壁水量,1号、2号高炉增加了水泵,专用于提高温度升高冷却壁的通水量。如1号高炉专泵供水投入使用后,水温差升高的冷却壁通水量为21m3/h,计算流速为6.1m/s,促进了护炉效果。
其他厂高炉也有类似实践,2013年梅钢2#高炉(1280m3)在炉缸侵蚀比较严重情况下,其中2013年5月30日三段10号水箱热流强度达到91.27MJ/(m2.h),在加钛护炉同时控制了较高的冷却水量。炉缸二段冷却壁的水头平均流量约为23-25t/h,压力为0.85MPa;三段冷却壁的水头平均流量约为21-23t/h,压力为0.85MPa,相应水速约在6-8m/s。配合其它护炉措施,防止了炉缸烧穿[6]。
3.4堵风口
在发生炉缸局部异常侵蚀,相应部位出现温度(或热流强度)升高时,可采取堵局部风口措施,以减少该部位渣铁搅动,有利于减轻该部位炉缸的侵蚀,再配合其它护炉措施可取得一定的护炉效果。此外,因护炉在风量减少、降低高炉利用系数时,堵风口还可保持相应的鼓风动能,有利于送风制度的稳定。
京唐2号高炉2012年年底护炉时,采取了加钛、提高水量、适当控制冶炼强度等措施,控制住了炉缸温度进一步升高,但温度下降幅度非常缓慢,又采取停风堵2个风口措施后,温度降低明显。实践说明在炉缸局部温度较高,初期不易控制时,配合其它护炉措施,临时堵温度升高部位的风口,效果比较好。
首钢通钢6号高炉(810m3)在2012年护炉期间多次配合采用堵风口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护炉效果:
4月19日炉缸2段22块第1根水管温差升高至0.65℃、热流强度达到96.3MJ/(m2.h)4月20日休风堵该部位上方的11号风口;22日开始水温差降到0.1-0.2℃。
4月19日2段18块第3根水管热流强度达到79.55MJ/(m2.h),4月22日改高压工业水冷却,5月21日休风堵9号风口,热流强度降到58.62MJ/(m2.h)。
5月29日2段2块第1根水管热流强度达到75.36MJ/(m2.h),堵2号风口,热流强度降到,50.24MJ/(m2.h)。
7月26日2段26块第3根水管热流强度升高到75.36MJ/(m2.h),改为高压水后热流强度降幅不大,7月27日休风堵13号风口,热流强度逐渐降到41.87-50.24MJ/(m2.h)。
在大修拆炉时2段第22块冷却壁处发现有局部渗铁现象,2段18块、26块冷却壁前碳砖厚度仅剩200-400mm。首钢通钢在总结6号高炉护炉实践体会到,在采取加入钛矿、降低冶炼强度护炉措施同时,配合改高压水强化冷却及堵风口见效较快。
首钢长钢8号高炉(1080m3)在2012年大修前配合其它护炉措施,持续采取堵风口、缩小送风面积(由0.2457m2降为0.2104m2 )、控制适宜的利用系数措施,也取得了较好效果(见图14)。
实践表明配合其它护炉措施,堵炉缸温度升高部位的风口,有时是控制炉缸温度见效快的一个措施。
3.5停风凉炉
在炉缸侵蚀很严重时,要加强监护和分析,已出现危机情况,要果断采取停风凉炉措施,防止炉缸烧穿。待热电偶温度(或水箱水温差)下来,经过综合分析判断,若无烧穿危险,可采取堵风口、增加含钛入炉料、提高冷却水量等措施,酌情考虑送风。送风后,采取其它一系列护炉措施,维护好炉缸。
首钢水钢2号高炉(1200m3)2011年9月26日投产,但投产仅半年多后炉缸侧壁标高10.225m处的1003号热电偶温度急剧上升至975℃;二段20号、21号、22号(南渣口正下方)冷却壁温差由0.4℃急剧上升至0.9℃和1℃;9.53m标高,插入深度560mm的9002号热电偶上升至980℃,利用计划检修机会对炉缸三段开孔压浆护炉,但灌不进泥浆。在计划休风恢复后,9002号热电偶又上升至1025℃,高炉被迫休风凉炉。休风凉炉后,采取了增加铁中含[Ti]量(由0.289%到0.308%)、提高水温差高的冷却壁水压(水压由0.3MPa提至1.0MPa以上)、顶压由90kPa降至80kPa、减风至2000m3/min水平、停止富氧、综合冶炼强度由1.024t/m3.d降至0.87t/m3.d、堵侧壁温度高方向的13号风口,并缩小进风面积(由0.2335m2缩至0.2120m2)、缩小矿批至19t/批等措施后,9002号、1003号热电偶温度逐步下降,最高点1003号热电偶在690~715℃之间波动,趋于稳定。
通过这次实践水钢认识到,虽然高炉投产时间不长,但炉缸受到了严重侵蚀,应引起高度警惕,制定了该高炉特护措施,其中炉缸温度及水温差控制要求见表6和表7。
2013年1月9日3段29号冷却壁水温差升至1.28℃,根据特护要求,果断再次凉炉58h。送风恢复后,水温差没有明显下降,到1月15日,3段29号冷却壁水温差再次超过1.1℃,被迫休风堵风口、常压维持生产。即使这样29号冷却壁水温差仍维持在1.05℃左右,炉缸处于高危状态,为了安全生产,被迫停炉大修,经拆炉测定有几处砖衬残余厚度仅剩80mm-150mm。
首钢水钢2号高炉的护炉实践说明,在炉缸侵蚀很严重或出现危机情况时,要果断采取停风凉炉措施,它有助于防止炉缸烧出事故;停风凉炉是一种较剧烈的护炉措施,已被迫采取停风凉炉的高炉,要进一步强化护炉措施,以确保安全生产,若仍控制不住炉缸温度升高。
4 结语
(1)炉缸烧穿是炼铁生产中最严重的安全事故之一,具有很大的危害性。炉缸热流强度(或温度)应设定报警值、警戒值等控制范围。要随时掌握炉缸各个部位的温度变化,根据炉缸侵蚀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搞好炉缸维护。
当炉缸热流强度超过极限值后,会出现冷却壁水温差(或热流强度、热电偶温度)急剧升高控制不住的情况,这一般是炉缸烧穿前的征兆。预防炉缸烧穿就要在炉缸侵蚀不严重情况下,及时采取护炉措施,始终控制炉缸温度在安全范围内进行生产,使其不要处于危险状态。
(2)要掌握好高炉产量水平与炉缸寿命,或与已采取的护炉措施力度之间的关系,既有利于高炉长寿,也有利于取得较好的经济指标。
(3)在炉缸受到侵蚀时,采用含钛炉料护炉是有效的,它可以在侵蚀严重部位形成保护层。在出现停止(或较少)加入含钛炉料炉缸温度有升高情况时,最好采取长期加入含钛炉料措施,制止住炉缸温度反复升高情况。含钛炉料加入量在一定范围内,通过搞好原燃料质量和管理、调整好基本制度、搞好操作、保持全风和适宜的炉温,可以取得护炉、顺稳双效结果。含钛炉料入炉量过多时,将使操作难度加大,指标也会受到影响。
(4)实践表明在炉缸局部温度较高、不易控制时,在采取适当控制产量、加入含钛炉料护炉措施的同时,提高冷却强度(或降低供水温度)、临时堵温度升高部位的风口,是控制炉缸温度见效快的配合措施。
(5)在炉缸受到很严重侵蚀或出现危机情况时,要果断停风凉炉;已被迫采取停风凉炉的高炉,为确保安全生产,要进一步强化护炉措施,若仍控制不住炉缸温度升高趋势、处于危机状态,要考虑停炉大修。
5 参考文献
[1] 张寿荣,于仲杰等编著.高炉失常与事故处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12.
[2] 徐矩良,刘琦. 高炉事故处理一百例[M]. 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 1986.
[3]刘云彩.预防高炉炉缸烧穿[J].中国冶金,2013年第6期.
[4] 于仲杰.武钢对高炉长寿问题的认识(内部资料),2012.4.
[5] 万雷,龚鑫等.迁钢高炉炉缸维护技术[J].炼铁,2015年5期.
[6] 梅钢2号高炉(第三代1280m3)长寿状况汇报(内部资料),2013.12.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0-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