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治局会议九大信号及系列政策助力民营钢铁业发展新动能

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九大信号及系列政策,为民营钢铁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经济形势研判与信心提振:会议指出我国经济的基本面及市场广阔、经济韧性强、潜力大等有利条件并未改变,同时正视当前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种客观冷静的判断有助于引导全社会正视现实、直面困难、坚定信心,为民营钢铁业提供了稳定的市场预期。稳增长政策加码:会议强调要抓住重点、主动作为,有效落实存量政策,加力推出增量政策,以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一政策导向将直接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为钢铁行业提供更大的市场需求空间。财政货币政策支持:会议提出加大财政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保证必要的财政支出,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实施有力度的降息等。这些措施将增加市场流动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为民营钢铁业提供更为宽松的资金环境。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会议指出要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对商品房建设要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将直接带动钢铁需求的增长,为民营钢铁业提供重要的市场支撑。资本市场助力:会议强调要努力提振资本市场,大力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这将为民营钢铁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低的融资成本,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民营经济支持政策:会议提出要出台民营经济促进法,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这将进一步提升民营钢铁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发展空间,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促消费和惠民生政策:会议指出要把促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中低收入群体增收,提升消费结构。这将有助于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民营钢铁业提供更多的市场机会。外资准入改革:会议提出要加大引资稳资力度,抓紧推进和实施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等改革措施。这将为民营钢铁业带来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和技术引进渠道,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综上所述,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的九大信号及系列政策为民营钢铁业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和保障,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美国8月份进口钢材236.7万短吨,环比下降2.2%

据美国人口普查局公布的初步数据,2024年8月份美国共进口钢材236.7万短吨,与7月份终值相比下降2.2%。8月份美国半成品钢材进口量环比显著提高34.0%至53.8万短吨。8月份成品钢材进口量环比下降9.4%至182.8万短吨。8月份多数成品钢材进口量环比下滑,其中定尺中厚板、线材、重型型钢、螺纹钢等的进口量降幅较大。8月份美国进口的成品钢材市场份额估计为21%。2024年1-8月份,美国钢材进口量同比提高2.4%至2012.8万短吨。其中,成品钢材进口量为1554.5万短吨,同比增长2.6%。2024年1-8月份美国进口的成品钢材市场份额估计为23%。加拿大、巴西和墨西哥是美国1-8月份钢材进口的主要来源国,进口量分别为452.1万短吨、338.3万短吨和228.2万短吨,同比分别下滑4.2%、增长26.7%和下降23.4%。此外,1-8月份美国从韩国进口钢材198.9短吨,同比大幅增长15.1%;从日本进口钢材81.1万短吨,同比下滑1.5%;从德国进口钢材68.4万短吨,同比下降4.1%;从中国进口34.7万短吨,同比大幅下降23.8%。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罗佳全:钢铁数智化生产需要电工新技术、新装备支撑

“回顾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历程,无论是初期的手动生产,还是后面的半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生产,亦或是当下扑面而来的智能化生产,都离不开电的支撑和先进设备的应用。”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召开,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鞍钢集团本钢首席技师罗佳全在做钢铁行业电工新技术、新装备报告时说道。罗佳全介绍,在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初期,电力供应相对不足,影响生产连续性和效率。“一五”计划期间,我国用电技术落后。当时,通过新建电厂、改造电网和优化钢铁生产工艺中的用电环节等措施,钢铁行业用电情况逐步改善,为后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基础。他回顾道:“进入半自动化生产阶段,生产设备的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当时人才短缺且资金投入不足。进入自动化生产阶段,钢铁行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人力劳动成本有所降低,生产安全性明显增强。”“进入数字化、智能化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都深受其影响。”罗佳全进一步介绍,“数字化和智能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数字化为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数据支持,而智能化是数字化的高级阶段,通过应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更高层次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罗佳全表示,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面向管理全方位、经营全链条、制造全流程是目前钢铁行业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的主要方向。“虽然我国是钢铁生产第一大国,但我国的人均钢产量、能源降耗水平、劳动生产率依然较低,原因就在于我们的生产装备、技术水平、人才体系、管理理念与世界先进企业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罗佳全说,“作为一名电气专业人员,我认为我们在电工新技术、新装备的专业认知上与先进企业相比有差距。”他表示,电工新技术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领域,而电工新装备更是代表着助推数字化、智能化应用落地,实现“一键式”生产、迈入“黑灯工厂”硬件设施的基础。“如果在这一领域中我们不优先深化认知、不优先创新、不优先开发核心技术、不优先应用,我们就无法为钢铁行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他说。“所有能支撑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电’都需要电工新技术、新装备的不断涌现,以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的推动。”罗佳全认为,未来,随着电工新技术、新装备的应用,钢铁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冯超:科技创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变大变强

“一个强大、有竞争力的钢铁工业是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9月26日,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召开,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在做中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报告时如是说。冯超从历史沿革、产量变化、进出口格局演变、对下游行业发展的支撑等方面介绍了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呈现出实物供给质量提高、科技创新质量提高、绿色发展效果显著、智能制造水平快速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全球领先、国际合作持续推进等特点。”他说道。冯超介绍,“十四五”以来,我国粗钢产量呈现下降态势,钢铁行业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如下游需求恢复不及预期、原燃料价格高企、钢材价格持续走弱、行业利润处于较低水平等。“在复杂严峻的形势下,我国钢铁行业体现出强大的韧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兼并重组进展明显。”他肯定道。“科技创新支撑了中国钢铁工业由小变大变强。”冯超介绍了我国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进展。一是工艺流程进步。冯超介绍,当前,我国钢铁行业建立起世界规模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钢铁生产体系,拥有世界最现代化、最大型的冶金装备,主要工序主体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5%以上,还研发应用了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冶炼技术。二是钢铁产品进步。我国钢铁产品品种不断丰富、质量不断提升。截至2022年底,我国22个大类钢铁产品自给率超过100%。特别是高性能钢材生产和应用比例显著提高,并以较低的价格支撑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换代,部分钢铁产品稳步迈入国际第一梯队,有119项钢铁产品实现全球首发。三是冶金建设进步。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拥有一批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冶金设计院、工程咨询公司和工程公司,并自主建设了以鞍钢鲅鱼圈、首钢京唐、中国宝武湛江钢铁、河钢乐亭等为代表的先进钢铁流程,使我国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几个具备自主设计、自主建设、以国产设备为主体的千万吨级钢厂能力的国家。我国冶金建设企业还承担了一批海外钢铁项目的工程建设,为海外钢铁企业提供了最具竞争力的钢铁工艺技术和装备、最严格的环保技术、高效的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在35个国家和地区承接了115项工程,实现了技术输出、装备输出、标准输出。四是绿色发展进步。2019年,我国钢铁行业开启了世界最大规模、最严环保标准的“钢铁绿色革命”。截至目前,我国共有148家钢铁企业完成或部分完成了超低排放改造和评估监测,涉及钢产能约6.24亿吨。“钢铁企业和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开发出活性焦脱硫脱硝一体化、高炉煤气精脱硫、无组织排放管控一体化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有力地促进了工业领域运输结构绿色转型。”冯超肯定道。五是低碳发展进步。自我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钢铁行业将低碳转型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开展了钢铁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愿景及技术路线图研究,提出了系统能效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流程优化创新、冶炼工艺突破、产品迭代升级、捕集封存利用6条技术路径。“这6条路径及各路径关键技术各有分工。”冯超表示,6条技术路径相辅相成、协同互补,助力我国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当前,我国和世界上正在进行的主要重大研究有8个方向。”冯超介绍,一是富氢或全氢气基直接还原技术、二是富氢碳循环高炉技术、三是氢基熔融还原技术、四是近零碳排放电炉流程技术、五是钢铁近终型制造技术、六是高废钢比高效转炉技术、七是冶金渣显热回收及高效化资源利用技术、八是二氧化碳捕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任何一个方向的突破都会为中国和世界钢铁工业实现碳中和做出重大贡献。”他说。六是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提速。“钢铁行业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重点行业,全流程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水平关乎行业全球地位,对于巩固壮大我国实体经济根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构筑数字化时代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冯超说。近年来,《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原材料工业数字化转型工作方案(2024—2026年)》《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文件,都对钢铁行业加快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做出重要部署。七是创新体系完善优化。冯超介绍,从国家级创新机构来看,截至2021年底,钢铁行业相关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有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有28个、企业技术中心有57个,为钢铁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钢铁行业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相互结合系统布局;瞄准前沿,特别是在低碳等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领域,注重共性技术开发。”冯超分享了他对钢铁行业科技创新趋势的看法。他提出,钢铁行业要围绕数据等新型生产要素,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结合行业现状和趋势,瞄准内循环需求,引导下游行业用钢需求升级,助力钢铁行业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王国连:铸轧一体化技术是钢铁制造流程界面技术的重大进步

9月26日,首钢京唐公司钢轧部党委书记王国连在第四届全国钢铁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交流大会上围绕获得2024年冶金科学技术奖特等奖的项目“MCCR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创新”做了经验分享。王国连介绍,钢铁制造流程的演进由间歇型向准连续型甚至连续型过渡。以薄板坯连铸连轧为代表的近终形制造技术,是钢铁制造流程优化、重构的重要方向,是实现低碳、高效生产高强薄规格带钢的主要途径之一。首钢2015年开始谋划建设京唐二期一步工程,拟新建1条与现有4条热连轧产线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专业化高强薄规格热轧产线。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30多年间历经三代发展,形成了CSP、FTSR、ISP、CEM、ESP等多种技术形式。以ESP为代表的第三代技术采用无头轧制,可以稳定生产薄规格产品。“第三代技术以连铸的高拉速、高钢通量实现与热连轧全连续无头轧制,被称为薄板坯全连续铸轧一体化。”王国连说道。首钢通过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采用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全新的第三代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即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生产线采用了最新的技术和全新布局,目标是在高钢通量条件下实现多品种、多规格灵活生产,使产品质量更优良。首钢通过开展工艺技术与装备创新,攻克了多品种、多规格灵活生产、全品种高钢通量连铸、超洁净钢水高效低成本冶炼、长辊期下高精度质量控制等技术难题。王国连介绍,该项目实现了4项创新:一是首创单坯/半无头/全无头轧制多模式薄板坯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该项目首次在无头轧制生产线增设多功能隧道式均热炉,开发出无头轧制模式在线调宽、不同模式的轧制控制策略等关键技术,实现多品种、多宽度、多种轧制模式,以及单浇次多辊期的灵活生产,钢水至钢卷综合成材率达到98.7%,无头轧制在线调宽量达到80毫米,无头轧制比例达到96%以上。二是首次提出“钢通量指数”概念,建立高拉速高钢通量薄板坯连铸控制技术体系。首钢主导设计了“小辊径、变辊间距”辊列与“L”型水槽强冷却结晶器,开发了五孔岛式结构浸入式水口、结晶器流场精准控制、高润滑控热保护渣、激光3D打印铜板修复等关键技术,实现了110毫米铸坯最高拉速6.0米/分钟,“钢通量指数”达到660毫米·米/分钟,结晶器液面≤±3毫米命中率99.8%。三是首创“KR-BOF-VD-LF-MCCR”和“KR-BOF-LF-(VD)-MCCR”工艺路线。该项目开发出VD精准脱碳、防增硅高硫容量渣系及高效深脱硫等关键技术,实现≤0.03%低硅、≤0.0020%超低硫、≤0.01%超低碳系列钢种及T[O]≤0.001%超洁净钢高效稳定生产,LF-VD双联精炼供钢周期低至29分钟,满足高钢通量连铸长周期连浇要求。四是首次提出长辊期下薄宽带钢质量动态精准耦合调控策略。该项目开发出无头轧制模式粗精轧凸度双闭环、氧化铁皮与性能一致性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全无头轧制板带凸度命中率98.5%,单辊期轧制里程达到264千米,1500兆帕高强钢稳定生产,吉帕级薄规格高强钢同规格性能波动≤±30兆帕。“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解决了薄规格高强产品生产稳定性、板形控制、扁卷等系列难题,SHR780/980MS、HR1200/1800HS、SQ550FRW等牌号1.3毫米及以下产品实现首钢独家供货。”王国连表示。首钢围绕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申请发明专利70项,其中获授权34项,申报团体标准2项,获批企业技术秘密11项。经评定,该项目成果总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该技术在首钢京唐MCCR产线得到稳定应用,近3年累积生产高质量薄宽规格热宽带钢536.1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75.3亿元、效益4.75亿元,实现流程降碳59.47万吨。MCCR多模式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集成与创新是该项目团队整合国际、国内优势资源,自主创新与集成创新相结合的成功范例,首次应用的铸坯增厚、高拉速在线调宽、横磁感应加热、多点式除鳞等技术在近几年新建的产线中得到应用,引领并推动了薄板坯铸轧一体化技术的多元化发展,为钢铁流程低碳化、绿色化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王国连看来,全连续铸轧一体化与无头轧制技术在不同层面上有着质的区别。从流程学意义上看,无头轧制是工序内部技术升级,而铸轧一体化技术是钢铁制造流程界面技术的重大进步,是流程结构的重构升级。使连铸-轧钢界面由传统流程的主界面变为“亚界面”甚至“无界面”,实现了从钢水到钢卷的全连续化生产,使板带材生产过程由“半连续”“准连续”进化为“全连续”。从品种质量层面看,无头轧制主要目标是生产薄规格产品,而铸轧一体化不是仅仅可以生产薄规格带钢产品,还由于从连铸拉速到带钢的轧制速度、温度、张力都是恒定的,使产品尺寸精度、板形质量均有大幅度提升。从“双碳”战略层面看,铸轧一体化流程更加绿色低碳,直接碳排放强度仅为常规连铸—热轧流程的1/10~1/5,如果全部采用电加热和绿电,可实现零碳排放。王国连认为,随着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快速发展,契合“双碳”战略目标要求,热轧板带材产品生产方式有形成“三足鼎立”的趋势。常规连铸-热连轧产线定位于生产高洁净度、高表面要求的高端冷轧基料(如汽车面板),高牌号硅钢、厚规格板卷(如管线钢),以及小批量难浇、难轧品种,适宜对接高炉—转炉长流程。新一代双流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定位于生产大批量普通热轧产品(含中低牌号硅钢),以单坯轧制为主,可考虑半无头轧制(不追求薄规格,有利于成材率和板形控制),可对接高炉—转炉长流程,更适合电炉短流程。薄板坯全连续铸轧一体化产线定位生产薄规格“以热代冷”产品;薄规格高强钢;中高碳“低偏析”产品。王国连表示,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薄板坯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是板带材生产流程优化创新的重要技术方向,是钢轧界面优化的终极实现(消除界面),可实现较大幅度的减碳。随着技术不断升级迭代,薄板坯全连续铸轧一体化技术生产的产品质量可以在绝大多数应用领域替代常规热连轧产品及部分冷轧产品,尺寸精度及板形更优,成材率更高,生产成本更低,实现以“更生态的流程”生产“更绿色的产品”的目标。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30

河北省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成立会暨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会成功召开

9月25日,以“凝聚高端资源、提供多维服务、助推产业发展、实现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河北省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成立会暨产业链协同发展对接会在石家庄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河北省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河北省委主委张福成出席大会,并作了《废钢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问题与对策》主题报告。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副司长尤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副处长张绪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黄导,中国废钢铁应用协会副秘书长王方杰,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素文,河钢集团石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黄永建,兴业银行石家庄分行副行长庞凯出席会议并分别致辞。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宋向党出席会议并参加相关活动。王素文在致辞中指出,当前钢铁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共识。钢铁行业是河北工业碳减排的主战场,成立联盟主要目的是推动废钢资源向河北省集聚,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利用效率,促进钢铁和废钢铁产业协同高效发展。他强调,未来,河北省钢铁工业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锚定打造世界先进铁基新材料集群目标,推进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高端化制造,围绕钢铁材料短板,实施靶向攻关,实现由原料产业向高端材料产业迈进;着力推进绿色化发展,释放转型金融、绿电交易等政策叠加效应,打造“河北绿钢”;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制定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和数字领航企业,推动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会上,河北省废钢铁与短流程电炉钢产业联盟正式成立,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当选为理事长单位,信息标准院等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中铁物流集团、河钢集团石钢公司、河北再生公司、兴业银行石家庄分行、冶金信息标准院与伙伴单位分别围绕废钢分类、基地打造、废钢和短流程企业供应链融资等内容,签署了合作协议及项目意向书;金融、冶金、再生资源数据管理及钢铁企业专家向大会作了行业报告。此外,会议还发布了2023年度河北省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优势企业和绿色发展优势企业名单、河北省再生资源智慧服务平台。本次活动由河钢集团石家庄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主办,兴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石家庄分行、河北省再生资源数据管理有限公司、成安县和盈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冶金之家承办,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河北省节能协会、河北省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协办。省有关部门,天津、河南等兄弟省市工信部门,省内外钢铁企业、废钢铁企业、相关上下游企业以及有关研究机构和高校300余人参加会议。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9-29

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