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宝钢汽车板EVI论坛在大连举行有更多期许对宝钢

   近日,第二届宝钢汽车板EVI论坛在大连举行,600多位国内外汽车、钢铁界的专家及研发设计、营销采购人员济济一堂,围绕“绿色、安全、成本”论坛主题,共商中国汽车与钢铁工业的未来之路。论坛间隙,记者采访了几位用户代表,请他们谈谈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看法和对宝钢的期许。    长城汽车总工程师魏元生:    更关注新材料、新工艺    近年来,长城汽车异军突起,以大气、高性价比的SUV在竞争激烈的汽车市场上站稳脚跟。“各项环保法规更加严格,用户诉求在变化,倒逼我们每天都要进步一点点。”魏元生的语气一点不轻松。他坦言,老百姓买车不再单看价格,而是更多地关注安全、品质、舒适性和耐久性,逼着汽车厂更加关注新材料和新工艺。    长城汽车对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在业界以胆子大出名,也给予宝钢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些年,通过EVI工作模式,长城汽车和宝钢已经合作了4个车型。“与宝钢的合作加深和拓宽了我们对钢铁材料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宝钢引领的钢铁新材料、新工艺的进步,让以往依靠结构工艺达到的,现在完全用材料就能实现,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魏元生说,除去新材料和新工艺,宝钢提供给长城汽车超值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和数据支撑,强化了合作的紧密度,也稳固了在长城汽车的供应量。展望未来,生机勃勃的长城汽车憧憬着进一步做大国际市场,把民族汽车品牌带向世界,“我们希望,早一步走向世界的宝钢,带给我们除新材料、新工艺以外,更多的国际化经验。”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总院原材料价格所所长莫方辉:    在“头尾”上可以做得更好    “长安汽车与宝钢的合作是全面深入的,有代表性的。”莫方辉用四句话评价宝钢汽车板体系: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以旋压车轮、B柱为代表,从材料供应扩展到零部件供应;强大的技术研发管理体系,为持续领先提供了保障。    莫方辉说,长安汽车在技术管理上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这让双方EVI合作没有障碍。目前,双方已经开展了7个车型的白车身EVI合作,进展顺利,很快还将成立联合实验室。合作成功与否要由市场检验,莫方辉希望,通过EVI合作不断有受市场欢迎的新车型上市,再推动研发的深入,形成技术储备,实现良性循环。    “一次设计对”是莫方辉希望从EVI合作中获得的最大好处。在研发的过程中,把该做的全部做完、做好,减少主机厂在材料应用中的反复,是莫方辉心中EVI合作的最高境界。“到量产时,再去优化材料,牵一发动全身,成本和精力耗费更大。”    莫方辉坦言,宝钢在“一头”“一尾”上还可以做得更好。“一头”即和主机厂建立联合研发机制,最直接地获得和满足用户诉求,引导用户用材。“一尾”的重点则在加强冷冲压成形、液压成形、热压成形、辊压成形等新工艺的售后服务,让用户真正把这些新工艺用在刀刃上。    东风商用汽车技术中心项目总工程师李飞鹏:    渴望得到物美价廉的汽车板    东风商用汽车主要生产卡车、重型卡车,年产量达到10万辆,且每年销量都有5%左右的增长,稳坐国内商用车第一把交椅。即使发展势头良好,李飞鹏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    “我们想保持国内最好,就要和沃尔沃、雷曼等国际大牌学习,加强高端车型的开发。这也是我们越来越看重与宝钢合作的原因。”李飞鹏说,过去国内商用车对材料的要求不高,近年来,出于环保、节油、安全的考虑,热轧高强钢的使用比例不断上升。一辆重型卡车钢材用量远远大于轿车,在成本中所占比例较高。这使得主机厂更看重材料的性价比。“东风商用汽车的优势在于和其它国内厂家比更质优,和国际知名品牌比更价廉,我们渴望获得更多宝钢物美价廉的汽车板。”李飞鹏表达着诉求。    在EVI论坛上,李飞鹏十分关注技术降本,通过EVI工作模式,应用适合自己、性价比最优的宝钢汽车板是他的心愿。    一汽集团采购部副部长姜志刚:    支撑我们发展自主品牌    “发展自主品牌是一汽的使命和责任。一汽有压力、也有决心,更需要宝钢的支撑。”姜志刚开门见山,一汽集团今年的汽车销量达到185万辆,但自主品牌的占比较低,集团从上到下都迫切希望在自主品牌上有所作为。“十二五”期间,一汽将投入1700亿元发展自主品牌,力争使这一比例上升到40%至50%。    姜志刚说,这些年是自主品牌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机会稍纵即逝,一汽必须抓住。姜志刚口中的自主品牌绝不是走价格竞争路线,而是形成以红旗为代表的高端系列车型。宝钢已经和一汽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在零部件EVI和模具支持EVI上有大量的合作,宝钢先进高强钢在一汽大众已有大量应用,姜志刚看来,今后在一汽的自主品牌上,可以进一步探索白车身EVI工作。    做自主品牌必须考虑成本,姜志刚认为,一辆整车有众多零部件,降成本的地方很多,不能全盯着材料。宝钢的EVI工作,降低了主机厂的综合成本,有替代材料降价的作用。重要的是要汽车制造商意识到并认同这一附加值。他还建议,宝钢可以形成覆盖全国、多元化、多档次的产品梯队,为不同用户提供量身定制的贴心服务。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汽车板EVI论坛,宝钢
发布时间:2013-10-28

河北钢铁矿业公司为大商所铁矿石期货指定交割厂库

   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批准,铁矿石期货于10月18日在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河北钢铁集团矿业公司成为全国三个指定交割厂库之一,担当起设立以河北省滦县为交割地,司家营铁矿、研山铁矿为指定交割厂库,同时两矿山合计日发货速度不低于1万吨,标准仓单最大量为15万吨的责任。    据悉,矿业公司一直特别关注国家铁矿石期货上市工作,并成为国家铁矿石期货上市课题组重要成员单位,多次参与铁矿石期货上市论证工作。矿业公司成为交割厂库,在铁矿石期货实物交割时,具有向买卖双方收费的权力,可以把公司经营范围拓展到金融领域,在金融市场上为公司创造期货交割利益。同时可为该公司打开一条现代化的铁精粉购、销渠道,进一步提高公司的知名度,交割地成为铁矿石的物流集散地,对该公司具有重大意义,并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铁矿石期货,矿业
发布时间:2013-10-28

重组似乎并未改写攀钢钒钛的命运

   攀钢钒钛于10月20日发布2013年三季报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16.19亿元,同比下降1.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6.07亿元,下滑20.11%;EPS(每股收益,下同)为0.07元。其中,三季度营收37.62亿元,同比增长6.05%;盈利2.63亿元,同比增长739.93%;EPS0.03元,比二季度高出0.02元。    “国内铁矿石三季度均价上涨0.25%,环比二季度的8.81%跌幅明显企稳;钒制品价格在三季度触底明显反弹,五氧化二钒三季度均价环比上涨8.73%。铁矿石、钒制品的景气回升,成为业绩明显改善的主要动力。”长江证券分析师研报指出,“同时卡拉拉项目于2013年4月由建设期转入调试运行期,至三季度产生投资收益0.83亿元,环比二季度的0.04亿元明显上升,是公司三季度净利润环比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一季报盈利下滑47.06%、半年报负增长52.71%,攀钢钒钛三季度业绩已是“有所改善”。    受利好刺激,攀钢钒钛股价从10月21日起接连3个交易日上涨,涨幅累计为2.97%。    不过,至截稿日钢钒钛仅报收2.37元/股(未复权)。记者注意到,近日在互动平台上仍有投资者声讨其股价表现疲软。    据大智慧统计,自发布重组预案(2010年12月16日)至三季报披露前(2013年10月18日),攀钢钒钛的股价已经跌去了73.86%,其间最高价达到14.6元(未复权),最低价仅2.13(未复权),与历史预期相去甚远。冲着重组后业绩腾飞的预期,在2011年攀钢钒钛曾遭天价研报赋予188元的最低目标价,后经修正调至56.12元。    国内某知名买方机构人士表示近年来并未配置该股,“这几年钢铁(行业)比较差,攀钢钒钛转型去上游搞资源了,但业绩达不到预期,股价也跌得比较惨。”    那么,三季度之后,攀钢钒钛能否取得市场预期结果呢?  “铁矿石价格下跌风险加大。三季度随着力拓新矿山在8月末提前投产,三季度产量达到6830万吨,达到历史新高。同时FMG三季度产量也达到了3490万吨,同比增长91%。四季度这两个主流矿山新建产能仍将继续放量,铁矿石供需关系将逐步转向宽松,导致四季度矿价存在一定补跌的风险。”兴业证券分析师在研报中预测,“10月份之后铁矿石和钒产品价格均呈现一定弱势,我们预计公司四季度业绩继续改善空间不大。”   深圳某私募投资总监也认为,“现在看不到什么好的迹象,因为整个经济面还很差,不支撑这个行业好转。”    年初机构对攀钢钒钛2013年业绩谷底反弹的期待,似乎已难以实现。    预期落空,EPS低至1毛钱    事实上,攀钢钒钛一路重组走来,带给机构的却是预期一再落空。    2010年12月16日,攀钢钒钛发布重组预案称,拟以钢铁相关资产置换鞍钢旗下的鞍千矿业、鞍钢香港及鞍澳公司的全部股权。    对此,华南某有色行业分析师表示:“钢铁厂亏损严重,向上游转型去搞矿山是一种方式,但是能不能转型成功,要看公司自己的资源和能力。”    根据当时攀钢钒钛给出的盈利预测,在不考虑澳洲矿山利润贡献的情况下,置换成功后攀钢钒钛2010、2011年的净利润底线为13.5元、18.6亿元,对应EPS为0.24元、0.32元。若考虑进澳洲矿山的利润贡献,据长江证券研报测算EPS,2010年0.25元,2011年0.51元,2012年0.84元,2013年1.05元。    历经近一年努力,攀钢钒钛重组终于在2011年12月23日获得证监会核准,进入实质性进展阶段。    不过此时长江证券已根据市场变化将其2011、2012年EPS预测下调至0.45元、0.74元。    真正进行资产交割是在2011年12月31日。置换后2011年攀钢钒钛实现净利润27.05亿元,EPS为0.47元,基本符合预期。    此后攀钢钒钛将进入新的篇章——基本定型为矿产资源类企业。与此同时,机构对攀钢钒钛最大的意见分歧开始显现。    记者接触到的前述华南研究员认为,“重组虽然做成了,但能不能转型成功还不一定,它收购的这些东西还要进行整合,短期之内在业绩上不会有多大体现。”    分析师阵营里面分化出了“乐观派”和“保守派”。国信证券分析师最乐观。据其预测,2012-2014年公司EPS为0.54、0.75和0.9元。兴业证券也表示高度看好,预计2012-2013年EPS分别为0.51元、0.71元。群益证券(香港)则最为保守,其分析师预测攀钢钒钛2012-2013年EPS为0.25元和0.31元。华泰联合证券、安信证券也给出了相对谨慎的预测。    之后,随着2012年中报、三季报连连显示业绩低于市场预期,各机构不断大幅下调盈利预期。如,兴业证券将2012-2013年EPS的预测变为了0.12元和0.23元,长江证券给出的预测是0.1元和0.19元。    然而,连最谨慎最及时调整的预测也被现实打败。    2012年,攀钢钒钛实际仅实现净利润5.93亿元,实现EPS0.07元,远远低于此前所有机构的预测。而公司给出的解释,把矛头指向市场——“矿价下跌”和“投资收益未达预期”。    对此,前述华南研究员表示,“攀钢重组的消息一出来,分析师做预测都是建立在重组成功的前提假设下,根据公司既定的重组方案进行判断。但实际情况跟分析师的预测差距蛮大。业绩达不到预期,研究它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步入2013年,机构的意见分化更为严重。14家机构有一半选择了放弃跟踪。    招商证券、齐鲁证券、安信证券等7家券商共对攀钢钒钛发布了101份研报,其中齐鲁证券的预测最保守,预计2013年EPS为0.05元;招商证券的预估最“大胆”,达到0.34元,意见分歧较大。    不过随着一季报、中报以及三季报持续显示业绩未达预期,机构们也在纷纷下调其盈利预测——EPS均值从6个月前的0.27元下降到0.1元。华泰证券、招商证券甚至给出了“中性”、“审慎推荐”评级。    2013年三季报显示,攀钢钒钛1-9月实现净利润6.07亿元,EPS仅0.07元。7家机构最新给出的2013年每股收益预测是,最低0.07元,最高0.16元(二者均值0.1元),仍存在较大分歧。    不确定性依然在攀钢钒钛身上笼罩。    业绩未达预期,机构全线撤退    预期太丰满,现实太骨感。顶着重组光环的攀钢钒钛,让机构爱恨交织。    “应该说从2012年年初开始我们就不怎么研究攀钢钒钛了。”曾跟踪攀钢钒钛的分析师表示已早早放弃跟进,“主要是重组后业绩迟迟达不到预期。”    前述国内知名买方机构人士也表示,“这只股票,我们研究员不推荐已经好长一段时间了。”    重组前后近3年光景,曾经作为基金“重仓股”的攀钢钒钛一度走向门庭冷落。    据记者统计,2010年重组启动之初,截至年末共有6家基金公司19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2011年随着重组持续推进并获证监会核准,基金投资热情高涨,截至年末共有21家基金81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到2012年重组完成,业绩迟迟未见兑现,当年年末仅剩9家基金公司15只产品重仓攀钢钒钛。从2013年开始,已经没有任何一家基金公司重仓攀钢钒钛。    从数据来看,机构不光是放弃重仓,而是全线撤退。    据记者统计,2010年末,攀钢钒钛身后共有61个机构股东,涉及财务公司、基金公司、券商、信托公司等机构,合计持股比例高达42.93%。2011年末,机构股东一度增加到86个,不过合计持有攀钢钒钛的股权比例却缩减为18.86%。到2012年末,机构股东进一步增加到124个,持股比例却减至17.65%。    这种撤退的决心在进入2013年之后尤为明显。一季度末攀钢钒钛仅剩8家机构股东驻扎,合计持股9.36%,二季度机构股东一度大增至84家,但仅持股12.43%。直到三季度末,持有攀钢钒钛的机构股东仅有6家,合计持股仅6.42%。    对此,机构给出的解释均是,“业绩还远远达不到预期。”    在业内人士看来,攀钢钒钛未能取得市场预期结果,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外部市场原因。    早在重组完成之初,已有从攀钢钒钛离职的人士评价,“攀钢钒钛虽已完成重组转型任务,但业绩高增长的可能性仍较小。新鞍钢集团会在处于钢铁行业上游矿产资源的攀钢钒钛和处于下游炼钢等钢铁主营业务的鞍钢股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既不会让攀钢钒钛吃得太饱,也不会让鞍钢股份饿着。”    攀钢钒钛虽然彻底剥离了此前的钢铁资产,实现了向资源公司转型,但实际上的整合之路还远远没有完成。    彼时市场人士曾指出,“由于依然摆脱不了老牌国企桎梏,攀钢钒钛在人事管理、决策运行效率等方面并不顺利,攀钢和鞍钢依旧各自为政,同时还和鞍钢集团、鞍钢股份涉及多重的利益博弈,这都将影响到攀钢钒钛的经营情况,无法发挥出资源产品应有价值。”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重组,攀钢钒钛
发布时间:2013-10-28

首钢股份前3季亏3.91亿亏损额同比上升

   首钢股份周五盘后公布三季报,前三季度,公司亏损3.91亿元,亏损额同比上升,每股亏损0.0411元。第三季度,首钢股份亏损1.22亿元。    今年前三季,首钢股份营业收入70.01亿元,同比下降11.05%。    首钢股份表示,由于2013年以来钢铁行业整体经营环境仍十分严峻,且这种经营困境短期内难以改观,公司前三季度仍然亏损。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首钢,亏损额
发布时间:2013-10-28

八一钢铁前三季同比实现扭亏为盈

    八一钢铁今日盘后公布三季度报告,前三季公司净利1.09亿元,同比实现扭亏为盈,每股收益为0.14元。去年前三季,八一钢铁亏损2300.61万元。     前三季,八一钢铁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4.52%,至183.95亿元。     报告显示,八一钢铁扭亏的原因是,吨钢毛利增加,销售费用降低。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八一钢铁,扭亏为盈
发布时间:2013-10-28

首钢京唐公司学习宝钢“缩差”不动摇

    日前,首钢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青海到首钢京唐公司调研时指出,要使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必须按照“四个一流”的目标要求,从产品结构上、降成本的指标上、综合管理水平上,瞄准宝钢,学习宝钢,“缩差”不动摇。   王青海表示,首钢京唐公司的扭亏增盈对首钢集团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首钢的对外形象。他要求,与宝钢对标找差要做到常态化,知道我们落后在哪儿、先进企业比我们强在哪儿。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同时,要对照追赶宝钢的目标布置好明年的工作安排,实实在在地发动干部职工,制定分阶段实现的追赶目标。要进一步加快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这是加快发展、解决问题的关键。   针对当前的生产经营形势,王青海强调,在当前严峻的市场形势下,要想生存,只有依靠内部扭亏增盈、降本增效、强化管理,只有依靠进一步调动干部职工全方位的积极性。当前,企业最突出的问题是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实现结构转型。这要从四个方面统一思想:   一是产品结构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   二是产品制造从高成本向低成本转变   三是盈利模式从产品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变   四是产业结构从钢铁生产向产业链延伸转变。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关键字:首钢京唐,宝钢、调研
发布时间:2013-10-14

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