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解铝工业发展风向预测

西进趋缓东退加速外移风生水起——中国电解铝工业发展风向预测 自2001年取代美国成为最大的电解铝生产国以来,中国铝工业的发展由“快车道”进入“飙车道”,一路狂奔之下,到2013年,中国电解铝、氧化铝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4%、42%,产能更是抢下全球总产能的半壁江山。与大干快上相随相伴的,是产能严重过剩,竞争空前惨烈,产品售价与成本倒挂,行业景气指数进入漫长的“冰川时期”。中国铝企业,正在经受亏损成为新常态的痛苦煎熬。 企业的苦日子何时能够熬到头?中国铝工业的出路在哪里?铝,还能做么? 预测一:机遇犹存 未来20年乃至更长时期,铝的发展仍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首先,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中国铝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铝消费的增长与中国经济的增长密切相关,过去10年,全国GDP增长率平均达到9.8%,而全国电解铝消费的平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7.1%,后者是前者的1.75倍。即便未来中国经济进入换档期,按照中高档增速7%计算,原铝消费的增长率也在12%以上。党中央提出了“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全面深化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工业化的推进,都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其次,铝的市场空间依然宽广而持久。在中国铝的消费结构中,建筑、交通是消费铝的两个最大行业,合计占铝的总消费量60%以上,而这两大行业恰恰是城镇化最大的受益行业。中国目前的城镇化率为53%,要提升到75%以上,至少还要付出20年的努力,这意味着对铝消费的强劲拉动至少会持续20年以上。 预测二:西进趋缓 过去10年,我国11次上调电价,电解铝用电成本从占铝冶炼总成本25%上升到40%以上,最高时占到总成本50%。如此之高的用电成本,严重扭曲了电解铝的竞争格局,使得电价成为了决定电解铝竞争力的唯一因素。因此,近年来,电解铝的投资主体纷纷“走西口”,将资本投向西部地区以占领电价洼地。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以来,国内电解铝产能增量90%以上在西部地区,电解铝的西进大潮以不可阻挡之势奔腾而去,就此刷新和重构了电解铝的分布格局。最新数据表明,今年前7个月,新疆电解铝产量达到227.5万吨,一举取代河南成为中国电解铝第一生产大省。 然而,电解铝的西进,在充满诱惑的同时,也充满隐忧。首先是环境的承载能力有限。西部地区生态非常脆弱,电解铝冶炼污染带来的影响,要远远高于中东部地区。一旦生态遭受破坏,造成的危害将是灾难性的,恢复起来极其艰难,甚至永远无法修复,尤其是那些江河源头受到污染,会直接影响到下游流域,影响到子孙后代。其次是运输成本高。一般情况下,生产1吨铝,运输的吞吐量在4吨左右。西部地区远离原料供应地,也远离市场,生产原料和产品都需要从中东部地区远距离运送,生产和销售每吨铝的运输成本在1700元以上。第三是运力受制约。拿新疆来说,目前从新疆至内地只有一条铁路线,在产量不大的情况下,运力尚有些吃紧,一旦产量增大,特别是遇到棉花运输高峰,将会出现“铝棉”互抢车皮的现象,在冬季封冻条件下运力下降情况就更严重了。还有人力资源问题,西部省份尤其是新疆技术工人缺少,从中东部调人不仅困难而且成本激增。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西部地区电价优势被抵消后发展电解铝的优势并不如想象的那样明显。事实正是如此,西部地区电解铝新生产线形成的速度以及投产后的效益远低于预期。 如果电力体制改革得到实质性推进,真正实现了市场对电力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电价“破冰”那就只是早晚的事,这样一来,西部地区电价优势可能会化为乌有。 预测三:东退加速 电解铝“西进”“东退”,这是不可逆转的市场行为。试想,在目前条件下,如果西部(A)电价在0.3元以内,中东部(B)电价在0.5元以上,那么,在西部地区和中东部地区生产一吨铝,仅电力成本就相差2800元,即便西部的铝加上1700元运输费,也还有1100元的成本优势。具体说来,当A生产铝的完全成本为13550元/吨时,B生产铝的完全成本为14650元/吨,在电解铝售价为14000元/吨时,A仍能盈利450元/吨,B则亏损650元/吨,市场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低成本产能A淘汰高成本产能B。经过两年的等待观望和苦苦支撑,高成本生产线再也亏损不起,目前已有近500万吨电解铝产能关停,像貔貅那样只吃不拉的电解铝“西进东不退”现象已不复存在,电解铝“东退”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在显现。至于要退到什么时候为止,在这里给出一个等式:3500万吨-2500万吨=1000万吨,第一个数是现有产能,第二个数是市场允许保留的产能,等号后边的数是过剩的产能。因此,估计未来中东部地区电解铝产能的退出,可能会像钱塘江退潮那样蔚为壮观。 预测四:外移风生水起 向海外转移产能,这是国际上治理产能过剩的一种通行做法。这种做法在“十三五”时期和之后会风生水起,成为中国铝工业发展一道新的风景线。 首先,资源制约必须外移。目前的情况是,我国用占全球不到3%的铝土矿资源支撑着超过全球总产能50%的电解铝、氧化铝生产,这种情况既不正常也不可持续。2013年,中国进口铝土矿7152万吨,对外依存度远超石油、铁矿石,对铝产业的平稳、可持续运行带来严重威胁。而全球铝土矿储量非常丰富,资源量达550亿~750亿吨,足够开采300年。因此,铝土矿产能和氧化铝产能向海外转移是必然选择。 其次,过剩产能需要外移。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提出的“四个一批”中,就有“走出去转移一批”。我国电解铝产能严重过剩,但我们的周边国家却严重短缺。比如越南铝土矿蕴藏量排名世界第三,电解铝产能至今为零;印尼铝土矿产量巨大,电解铝产量却非常小;印度年度人均铝的消费量只有1千克,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7.2千克还有很大的差距。向这些国家转移电解铝产能,发展的空间非常大。 第三,降低成本需要外移。电价已成为制约电解铝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从全球视野来看,世界主要铝的生产国大都采用水电,电价在0.1元左右,比我国西部地区的电价还要低很多。因此,即便是我国西部地区的电解铝生产线也不具备国际竞争力,这也是我国电解铝为什么长期以来只进口不出口的原因之一。而中东国家虽然铝土矿匮乏,但能源富足,电价便宜,把我国的电解铝产能转移到那些地方,具有较大的成本优势。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5

中俄高铁合作将激活中国高铁全产业链

    应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邀请,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双方并举行中俄总理第十九次定期会晤。在此次会晤期间,中俄双方将签订包括高速铁路在内的一揽子合作协议。     据悉,俄罗斯高铁股份有限公司国际关系部主任埃内斯特·苏丹诺夫在此期间举行的中俄经济论坛上说,俄方将于10月13日与中方签署“莫斯科——喀山”高铁发展合作备忘录。苏丹诺夫表示,双方有意发展这一项目,最终将“莫斯科——喀山”高铁延伸至北京,并以此打造“莫斯科——北京”的欧亚高速运输通道。“莫斯科——喀山”段高铁将成为发展中俄首都间铁路交通的先导工程。   业内专家认为,在与泰国等国家有了高铁方面的合作后,再与俄罗斯进行高铁方面的合作将会进一步增强中国高铁技术的世界认知度,从而提升中国高铁技术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并且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高铁建设经验丰富,已经有一万多公里的高铁网运营经验,高铁技术先进,适应各种地理、气候的能力强,综合来看性价比高。另外,我国拥有高铁全套成熟的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有完备的世界通行的中国标准。高铁上下游产业链蕴含巨大的市场价值和发展空间,高铁走出国门进一步发展,将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带来产值的迅猛增长。   中国北车副总裁余卫平表示,海外的铁路新建市场、车辆更新换代市场和维修服务市场均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其中,南美、中东欧、俄语地区的轨道交通装备进入车辆更新换代高峰期,市场潜力巨大。非洲地区对机车、货车、普通客车的需求正在逐步增加,这一市场起步较低,市场上升空间较大。   薛胜文分析称,高铁出国将进一步使中国的高铁产业得到新的发展机遇,并且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细分领域的发展,如钢铁产业、高速机车、电子控制、能源以及新材料产业等,有望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与高铁建设有关的上市公司,有望赢取市场和政策利好,资本看好该产业未来发展,资本市场将为高铁发展提供资金、管理等方面支持。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5

雾霾科普篇--雾霾的来源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雾霾科普篇--世界著名“毒雾”事件盘点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雾霾科普篇--沉重的历史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钢铁价格接近大白菜 加速产业升级是当务之急

据报道,进入2014年,我国钢材价格一直是下跌不止。上半年,钢材销售结算价格降至每吨3212元,相当于每斤1.6元。有人评价说,这相当于钢铁卖出白菜价。 现在只有中国钢铁是如此低迷吗?从全球市场来看,铁矿石每吨价格已经跌破此前一直被认为不大可能“失守”的80美元大关,今年以来累计跌幅已超40%。长期“志得意满”的全球矿业巨头不得不打起“消耗战”,即使矿价不断下降,也被迫大幅扩产,试图以大产量和低成本保持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与之相对应,国内钢市也是持续下行,难以回暖。 相关机构分析人员认为,国内钢厂在产量调整上的弹性也明显不足,长期下去也只能是“慢慢消耗”,对于行业活力的恢复有害无利。 针对经济下行压力,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微调措施,如加大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政策效果将在下半年逐渐显现,预计今年全年钢铁的表现消费量会增长约3%。有专家预计全年钢企盈利状况会好于去年,但整体盈利仍会在较低水平。也有专家预期很悲观: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中国经济转型进入新常态,钢价还没探到底。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钢铁行业专家许中波认为:钢铁价格持续下跌,既有企业的战略失误,也有体制方面的原因。 许中波:因为中国整个经济不好,固定资产投资下降,房地产投资下降,所以造成钢铁需求出现了负增长。很多负债率比较高的民营钢厂就可能要破产,像海鑫、康威倒闭的预演。 这样的企业有地域方面的特点吗?还是说跟企业的规模有关系? 许中波:跟地域关系不大,主要是这些企业对形势判断失误。前几年4万亿的拉动投资,钢铁效益比较好,所以他们把赚的钱又去扩大规模,还大量举债去建立新的设备。目前民营钢厂如果负债率低于50%,在目前铁矿石价格比较低的情况下,一吨钢还能赚一百多块钱,如果负债率超过80%,一吨钢就要亏100块钱。 记者:很多钢铁企业也开始提“走出去”的战略,目前在这方面,有没有成功企业的范例? 许中波:基本上没有。因为中国有三十年的发展经验,在扩大规模,低成本扩张方面,中国做得比较好,在中国赚钱比较容易。第二,国际化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中国的发展特点是计划项目权力很大,把政府搞定就可以了,而国外政府都是弱势者,选举一会儿就换掉了,非政府组织、环保组织、当地老百姓的话语权比较大,中国企业没有跟这些人打交道的经验。 在钢铁去产能化好几年的情况下,目前在产业升级方面有没有做出显著的进步? 许中波:在产业升级方面,咱们在钢铁设备这方面已经是最豪华的了,产品的档次也在提高,但提高得还不够快,前一阵主要是练内功,降成本。提高质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宝钢和另外一家钢厂做成功了,一般都花了10到20年。国有企业的老板换得很快,换一个老板,企业的路就不连续走,好多都是半途而废。现在马钢、山东钢铁亏损比较厉害,这跟它们豪华装备比较多,但是产品档次比较低有关系。 知名财经专栏作家叶檀分析认为,钢铁价格下滑主要有两点原因。 钢铁价格低,主要原因是产量居高不下,产能过剩。2003年—2012年的10年间,我国粗钢产能激增5亿吨,使当前的产能存量超过10亿多吨,一个唐山市的产能比整个欧洲还高。国家一直提出要淘汰落后钢铁产能,也狠抓了几年,为什么钢铁价格还是下滑? 叶檀:钢铁价格下滑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是整个周期性行业的下滑,因为经济不好。第二点是因为地方保护主义。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屡屡解决不了,就是因为各个钢厂跟当地的GDP,跟当地的税收密切相关,所以一方面在压产能,另外一方面各个地方事实上在去产能,才会造成目前的困境。 随着环保要求越来越严、银行对信贷系统的收紧,已有一部分环保有欠账、资金周转不畅、负债较高、亏损严重的钢铁企业面临着被淘汰或被关停的命运。由于涉及到地税和就业方面,会不会让地方政府在执行国家政策时束手束脚? 叶檀:地方政府在执行的时候肯定是不力的,或者他们心里是不愿意执行的。举一个例子,大型钢厂去并购地方钢厂的时候,甚至花费十年以上的时间,这个并购都不能够成功,从市场的条件来看,应该是能够成功的,不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的反对。地方政府有他自己非常切实的考量,比如说这个钢厂解决了几千人的就业问题,如果并购了之后,要裁员那该怎么办?比如说这个钢企解决了当地一半GDP的问题,如果这个钢企离开当地,那当地的GDP应该怎么办?通过一系列的现实考量之后我们发现,地方政府出于父爱主义对这些地方钢企加以保护,事实上这些钢厂在环保方面也好,或者在拿到的资金成本方面也好,都有地方政府背后在支撑,它已经不是真正的市场化企业了。 对于行业内产品价格下跌,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创新是重新获得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为什么包括国内的一些大钢厂在这方面都做得不是很理想? 叶檀:技术创新需要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职业技术和管理的配套。到现在为止,我们的国有企业的管理很多时候是比较落后的,在的职业技术这一块,对专业素质的工人培养也比较不够。另外一方面,整个钢铁产业的如果要进行提升的话,离不开市场的需求,但是我们的市场每次都是低水平循环,一会儿基建,一会儿造房子,需要的都是粗钢或者都是低端的钢,既然低端的钢能卖出去,那企业就没有动力来进行整改。 去年底,钢铁业前十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为32.4%,前四家企业的集中度则在21%左右,而日本前四家集中度是78%,美国是67%;在价格如此低迷的情况下,我国钢铁行业势必将出现新一轮兼并重组。但是兼并重组能否解决产能过剩这样的老问题? 叶檀:必须要进行兼并重组,兼并重组未必能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如果不进行兼并重组,一定解决不了产能过剩。现在兼并重组主要看几个方面,第一是地方政府要支持;第二是在兼并重组的过程当中,我们要实施税收等各方面的政策。未来类似于钢铁这样的行业,三到五家大企业已经足够了,不需要现在这么多的中小企业来污染环境,制造产能。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14-10-14

到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