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交谈
专栏作者潘攀撰文指出,国企、民企共进,无疑是皆大欢喜的顶层设计,但也需要更大力气和诚意的磨合。备受当局推崇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当前进展缓慢,正是因为在磨合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违约、国企大肆进入等问题,令民间资本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能够确保“国进民进”创新道路成功,才更考验决策魄力和智慧。这篇文章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中央领导人下周将最终敲定“十三五”规划方案,在中国经济及发展前路转折关口,这份规划被视为是解决经济困境、实现深度改革的“药方”,据悉,规划将主要聚焦结构改革及处理政府对经济管控方式问题,“国进民进”将成为新的方向选择。
过去20年来,内地经济的改革之路曲折反复,改革方向说到底是“国退民进”和“国进民退”的争论。1998年时任总理朱镕基开启国企改革大时代,国有企业从国民经济很多部门退出,有的变为私有企业,有的被兼并破产,令民营经济大举进入,被称为“国退民进”时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内地经济再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民营企业因看淡经济削减投资,“四万亿”计划令国有企业成为投资主体,国企在此后几年快速扩张,有的行业甚至出现了国有制企业兼并其他所有制企业的状况,被称为“国进民退”。
市场聚焦全球国内各有意见
事实上,自改革进入深水区,每到一个路口就面临“摸着石头过河”的选择,在未来改革的方向问题上高层同样存在不同意见。
其中一种意见是,将市场定位全球贸易的大舞台,中国企业的对手是美国资本巨头高盛、日本实体巨头三井、松下,新加坡淡马锡等,无一不是国家寡头垄断,具有强大的资本、技术和规模优势,中国要与他们在国际市场抗衡,必须培育出同等量级的垄断型国企。
而另一种意见则聚焦国内市场,国有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已非常庞大,极大挤占市场,并滋生效率低下、腐败频生等问题,必须让出空间激发市场活力,才能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从而保证经济增速。
国企民企从竞争走向互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并将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事实上是给出了不同于“国进民退”和“国退民进”非黑即白的第三种方案-“国进民进”,让国企和民企从竞争关系走向互补和协作的关系。
有“经济国师”之称的经济学家厉以宁就表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国进民也进”,是“国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中国企业竞争力”,同时提供国企民企合作的平台,使法人治理结构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而且能够放大和增加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事实上,今年全国两会中央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目的即在于激发市场自身活力,自下而上地推动改革,而国企改革方案旨在提升国企总体实力和在国际上变得更有竞争力,显示本届政府对经济改革的方向是选择了兼顾国际国内、国企民企两条腿走路的新模式。
26日召开五中全会之前,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还有一个重要行程-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相较于一个月前带领15名创新科技企业CEO出访美国,今次访英正值中英两大合作项目高铁与核电临近签署之际,国企将成为主角。
高铁核电落英成最后造势
同时,外媒也曝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的高铁将恢复350公里时速、核电建设也将保持每年6至8个项目的快节奏发展,显示未来以高铁和核电为主的技术升级和输出,将成为中国国企的主要任务。这令外界猜测,五中全会推迟,或许正是习近平希望通过将中国高铁和核电落地英国来为“十三五”进行最后的造势。
国企、民企共进,无疑是皆大欢喜的顶层设计,但也需要更大力气和诚意的磨合。备受当局推崇的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当前进展缓慢,正是因为在磨合过程中出现地方政府违约、国企大肆进入等问题,令民间资本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能够确保“国进民进”创新道路成功,才更考验决策魄力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