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到15%

广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3〕24号)有关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我厅组织编制了《广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在2024年4月21日前,将修改意见在本网页下方在线提交反馈。感谢您的参与和支持!联系人:大气环境处莫招育0771—5773907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2024年4月17日广西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23)24号)有关精神,为持续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重大方略要求,贯彻落实全国和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大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改善空气质量为核心,以减少重污染天气和解决人民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为重点,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协同控制臭氧(O3)污染,大力推动氮氧化物(NOx)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开展区域协同治理,突出精准、科学、依法治污,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提升污染防治能力;统筹推动产业、能源、交通绿色低碳转型,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源头防控,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二、工作目标(一)空气质量目标指标到2024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5.9%,PM2.5浓度不高于27.2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0%以内。到2025年,全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不低于96.0%,PM2.5浓度不高于26.5微克/立方米,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0.0%以内。各设区市空气质量目标指标见附表。(二)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到2024年,全区NOx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不低于1.15万吨,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不低于0.70万吨;到2025年,全区NOx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不低于1.44万吨,VOCs重点工程累计减排量不低于0.87万吨。三、重点工作任务(一)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1.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上马。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严格落实国家和自治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规划环评、项目环评、节能审查、产能置换、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碳排放达峰目标等相关要求,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不予批准,对未批先建的项目依法查处。涉及产能置换的项目,被置换产能及其配套设施关停后,新建项目方可投产。严格执行钢铁、电解铝等新建项目产能置换要求,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名义新增钢铁产能,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钢铁冶炼项目依托现有生产基地聚集发展。推行钢铁、焦化、烧结一体化布局,减少独立焦化、烧结、球团和热轧企业及工序;淘汰落后煤炭洗选产能;推广高效精馏系统、高温高压干熄焦、富氧强化熔炼等节能技术,有序引导高炉—转炉长流程炼钢转型为电炉短流程炼钢。到2025年,短流程炼钢产量占比达到15%。2.加快退出重点行业落后工艺和装备。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的要求,大力推进绿色产品、低碳产品认证,加快退出已纳入淘汰类和限制类名单中的工艺和装备。到2025年,淘汰6300千伏安及以下铁合金矿热电炉;逐步淘汰2000吨/日(不含)以下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特种水泥生产线除外)、60万吨/年(不含)以下水泥粉磨站。3.推进传统产业集群规范发展。化工、纺织、金属制品、电子、食品、机械等中小型传统制造企业集中的城市要制定涉气产业集群发展规划,严格项目审批,严防污染下乡。针对精细化工、纺织印染、包装印刷、家具、人造板、橡胶制品、塑料制品、砖瓦、机械喷漆加工等现有产业集群制定“一群一策”专项整治方案,从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能规模、能耗水平、燃料类型、原辅材料替代、污染治理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明确整治要求,对排放量大,排放烯烃、芳香烃、醛类等主要污染物的企业要制定“一企一策”治理方案。要实施拉单挂账式管理,依法淘汰关停一批、搬迁入园一批、就地改造一批、做优做强一批。鼓励支持南宁、柳州、贵港等设区市结合产业集群特点,因地制宜建设集中喷涂中心、有机溶剂集中回收处置中心、活性炭集中再生中心。4.优化含VOCs原辅材料和产品结构。严格控制生产和使用高VOCs含量涂料、油墨、胶粘剂、清洗剂等建设项目,提高低(无)VOCs含量产品比重。实施源头替代工程,加大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和电子行业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力度。各设区市要研究制定本辖区涉VOCs企业低VOCs原辅材料源头替代实施计划,做到应替尽替。鼓励新建、改建、扩建的出版物印刷类项目使用低VOCs含量的油墨,室外构筑物防护和城市道路交通标志推广使用低(无)VOCs含量涂料。在生产、销售、进口、使用等环节严格执行VOCs含量限值标准。要督促涉VOCs企业规范台账管理,应用涂装工艺的工业企业应建立记录生产原辅材料的使用量、VOCs含量、废弃量及去向的台账,保存期限不少于三年。5.推动绿色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低(无)VOCs含量原辅材料生产和使用、VOCs污染治理、超低排放、环境和大气成分监测等领域,支持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节能环保龙头企业,支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产业扩规增容、提质增效、集聚发展,壮大绿色产业规模。多措并举治理环保领域低价低质中标乱象,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二)大力推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6.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扩大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深度开发水电,安全稳妥发展先进核电,有序推进生物质能多元化利用,探索氢能等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壮大新能源及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和天然气成为能源消费增量主体。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30%以上,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35%以上。提高天然气储备和调节能力,完善天然气合同保供机制,保障市场供需平衡,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需求。7.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约束性指标管理,落实核电、原料用能和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政策。有序淘汰煤电落后产能,分类处置符合淘汰关停条件和服役期满的煤电机组。新增煤电机组煤耗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逐步推动供电煤耗在300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上的煤电机组开展超低排放和节能升级改造。严格规范燃煤自备电厂运行管理,除国家政策允许的领域外,原则上不再新增自备燃煤机组,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对支撑电力稳定供应、电网安全运行、清洁能源大规模并网消纳的煤电项目及其用煤量应予以合理保障。8.积极开展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各设区市、县(市、区)要将燃煤供热锅炉替代项目纳入城镇供热规划。县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原则上不再新建35蒸吨/小时以下燃煤锅炉。积极开展散煤综合治理和燃煤小锅炉整治,加快淘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推广热电联产改造和工业余热余压综合利用。加快热力管网建设,北海、钦州等设区市要充分释放燃煤电厂、工业余热等供热能力,发展长输供热项目,依托电厂、大型工业企业开展远距离供热示范,淘汰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燃煤锅炉和散煤。9.实施工业炉窑清洁能源替代。在冶金、陶瓷、玻璃、水泥等行业有序推进以电代煤、积极稳妥推进以气代煤,鼓励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安全稳妥推进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工业余热、电能、天然气等,新建、改建、扩建工业炉窑原则上采用清洁低碳能源;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实行清洁能源替代,或因地制宜采取园区(集群)集中供气、分散使用方式;逐步淘汰固定床间歇式煤气发生炉。(三)持续推进交通结构优化调整10.持续优化调整货物运输结构。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优先采用铁路、水路运输,短距离运输优先采用封闭式皮带廊道或新能源车船。推进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铁路东、中、西主通道,形成整体运输能力,提升铁路货运效能,推动北部湾港区疏港煤炭通过铁路运输,进一步提高铁路运输占比;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平陆运河建设;强化专业运输通道,形成沿江沿海等重点方向铁水联运通道,提升集装箱运输能力;加快推进柳州、防城港、钦州、百色、贺州等设区市煤炭、矿石、钢材、建材等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按照国家要求将清洁运输作为煤矿、钢铁、火电、有色、焦化、煤化工等行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审核和监管重点。南宁市要充分挖掘城市铁路站场和线路资源,推广公铁联运等“外集内配”物流方式。到2025年,全区铁路、水路货运量比2020年分别增长18%和30%左右。加强铁路专用线和联运转运衔接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构建长江、珠江和北部湾的水运大通道,建设连通广西北部湾港、西江重要港口及重点产业园区的专线铁路,最大程度发挥既有线路效能,北部湾港、梧州港、贵港港等重要港区在新建集装箱、大宗干散货作业区时,原则上同步规划建设进港铁路;扩大现有作业区铁路运输能力。新建及迁建大宗货物年运量150万吨以上的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和储煤基地,原则上要接入铁路专用线或管道。强化用地用海、验收投运、运力调配、铁路运价等措施保障。11.加快提升机动车清洁化水平。加快淘汰采用稀薄燃烧技术的燃气货车。在火电、钢铁、煤炭、焦化、有色、水泥等行业和物流园区推广新能源中重型货车,有序开展重型货车氢燃料或新能源等示范和商业化运营,发展零排放货运车队。以公共领域用车为重点推进使用车辆新能源化,力争到2025年,基本淘汰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新增及更新公交车、3吨以下叉车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90%以上,出租、城市物流配送、轻型环卫等车辆中使用新能源汽车比例持续提高,全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快充站覆盖率不低于60%。强化新生产货车监督抽查,重点监督抽查车辆的车载诊断系统(OBD)、污染控制装置、环保信息随车清单、在线监控等,实现全系族覆盖。加强重型货车路检路查和入户检查,100%检验新注册柴油车,以“双随机”模式对车辆集中使用或停放场所进行抽检抽测。全面实施汽车排放检验与维护制度和机动车排放召回制度,强化对机动车检验机构的监管执法,严厉打击出具虚假检验报告等违法行为。鼓励支持南宁、柳州等设区市开展燃油蒸发排放控制检测。12.强化非道路移动源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快推进铁路货场、物流园区、港口、机场,以及火电、钢铁、煤炭、焦化、建材、矿山等工矿企业内部作业车辆和机械新能源更新改造。以西江航运干线、北部湾港为重点,加强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加快淘汰老旧船舶,鼓励引导高能耗船舶技术改造升级和提前退出,推动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船舶,建立漓江新能源游览排筏试验基地,2025年底前将漓江营运燃油游览排筏全部更新为新能源游览排筏。推进桂林、北海、贵港、钦州等设区市船舶尾气遥感排放监测系统建设,提升黑烟船整治监管能力。协同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和船舶受电设施改造,提高船舶靠港岸电使用率。强化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控制区管控,严禁不符合排放要求的机械在控制区内使用。大力推动老旧铁路机车淘汰,鼓励城市铁路站场及煤炭、钢铁、冶金等行业推广新能源铁路装备。到2025年,基本消除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冒黑烟”现象,基本淘汰第一阶段及以下排放标准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加强超过15年使用年限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及时淘汰不达标排放的非道路移动机械;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以上的南宁吴圩国际机场、桂林两江国际机场,桥电使用率达到95%以上。13.全面加强成品油质量监管。加强油品进口、生产、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全环节监管,建立常态化监督检查机制,加强对生产、销售环节油品质量的监督抽检,提高储油库、加油(气)站抽查频次。全面清理整顿自建油罐、流动加油车(船)和黑加油站点,以物流基地、货运车辆停车场、施工工地等区域为重点,坚决打击将非标油品作为发动机燃料销售等行为。提升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油箱中柴油抽测频次,对发现的线索进行溯源,严厉追究相关生产、销售、运输者主体责任。(四)全面强化面源污染治理14.深化扬尘污染综合治理。推广使用自动冲洗、雾炮等扬尘防控技术,积极创建绿色工地,实行施工工地周边围挡率、物料堆放覆盖率、出入车辆冲洗率、施工现场地面硬化率、拆迁工地湿法作业率、渣土车辆密闭运输率“六个百分百”长效机制。建立扬尘污染防控公众监督机制,健全考核机制。鼓励支持南宁、柳州等设区市5000平方米及以上建筑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当地监管平台。将防治扬尘污染费用纳入工程造价。全面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智能建造设备在装配式生产线应用,形成生产体系完备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30%;增加道路机械化清扫车、雾炮车、吸尘车、洒水车等环卫设备,提高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到2025年,各设区市建成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80%左右,县城达70%左右。对城市公共裸地进行排查建档并采取防尘措施。梧州、北海、防城港、钦州、贵港等设区市大型煤炭、矿石等干散货码头物料堆场基本完成抑尘设施建设和物料输送系统封闭改造。15.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新建矿山原则上采用清洁运输方式。对全区露天采石场的石料开采、破碎、转运等过程粉尘污染实行有效管控,确保除尘抑尘措施落实到位。对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露天矿山,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整治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对限期整改不达标的矿山,根据安全生产、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等要求依法关闭。16.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提高秸秆还田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健全秸秆收储运服务体系,提升产业化能力,提高离田效能。到2025年,全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86%以上。持续推广糖企包干处理蔗叶模式。南宁、柳州、北海、百色、河池、来宾、崇左等甘蔗种植大市要加快培育、引进蔗叶离田利用主体,推广分布式机收等高效模式,确保蔗叶离田利用率达到30%以上,其中禁烧区蔗叶离田利用率达到60%以上。完善秸秆禁烧区划定技术规范,各设区市要结合实际对秸秆禁烧范围等进行优化调整。禁烧区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综合运用卫星遥感、高清视频监控、无人机等手段,提高秸秆焚烧火点监测精准度。各设区市要完善网格化监管体系,健全市、县、乡(镇)、村四级网格化禁烧监管模式,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开展秸秆焚烧重点时段专项巡查。到2025年,实现视频监控火点处理率不低于90%。(五)强化多污染物协同减排17.强化VOCs全流程、全环节综合治理。鼓励储罐使用低泄漏的呼吸阀、紧急泄压阀,定期开展密封性检测。汽车罐车推广使用密封式快速接头;污水处理场所高浓度有机废气要单独收集处理;含VOCs有机废水储罐、装置区集水井(池)有机废气要密闭收集处理。督促企业开停工、检维修期间,及时收集处理退料、清洗、吹扫等作业产生的VOCs废气。严查企业将火炬燃烧装置作为日常大气污染处理设施的行为。开展简易低效(失效)VOCs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对无法稳定达标排放的治理设施进行升级改造,严格限制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使用光催化、光氧化、水喷淋(吸收可溶性VOCs除外)、低温等离子等单一低效VOCs治理设施(恶臭处理除外)。18.加快重点行业污染深度治理。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焦化等重点行业及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柳州、北海、防城港、贵港、玉林等设区市重点推进长流程钢铁企业各生产环节有组织、无组织排放和清洁运输等全流程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南宁、桂林、梧州、贺州等设区市按要求推进辖区内短流程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到2025年,全区80%以上的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组织编制并实施我区水泥、焦化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方案。新建(含搬迁)水泥(熟料)和独立粉磨站(含生产特种水泥、协同处置固废的水泥企业)项目按照超低排放水平建设。推进工业锅炉和炉窑整改升级。确保工业企业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推进玻璃、石灰、矿棉、有色等行业深度治理。全面开展锅炉和工业炉窑简易低效(失效)治污设施排查,通过清洁能源替代、升级改造、整合退出等方式实施分类处置,对达标无望或治理难度大的改用电锅炉或电炉窑,对无法稳定达标的锅炉、炉窑进行整改,鼓励支持65蒸吨/小时以上的锅炉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燃气锅炉低氮燃烧改造。推动使用生物质锅炉企业采用专用锅炉,配套布袋等高效除尘设施,禁止掺烧煤炭、生活垃圾、等其他物料。推进整合小型生物质锅炉,积极引导城市建成区内生物质锅炉(含电力)超低排放改造,推进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活性焦等成熟技术应用。强化治污设施运行维护,减少非正常工况排放。逐步推动重点涉气企业取消烟气和含VOCs废气旁路,因安全生产需要无法取消的,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及备用处理设施。19.加强餐饮油烟、恶臭异味治理。严格居民楼附近餐饮服务单位布局管理。拟开设餐饮服务单位的建筑应设计建设专用烟道。南宁、柳州等设区市实施餐饮业油烟治理设施第三方运维管理及在线监控试点。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恶臭异味扰民问题加强排查整治,投诉集中的工业园区、重点企业要安装运行在线监测系统。推动化工、制药、工业涂装、橡胶、塑料、食品加工等行业VOCs和恶臭协同治理。各设区市要明确餐饮油烟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加强部门联动,因地制宜解决人民群众反映集中的油烟及恶臭异味扰民问题。20.稳步推进大气氨污染防控。开展农业面源氨(NH3)排放摸底调查,建立大气氨源排放清单。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推广肥料机械深施和低蛋白日粮技术。鼓励生猪、鸡等圈舍封闭管理,支持粪污输送、存储及处理设施封闭,加强废气收集和处理,推动大型规模养殖场建立粪污还田计划,提高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到2025年,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80%以上。加强氮肥、纯碱等行业大气氨排放治理;强化工业源烟气脱硫脱硝氨逃逸防控。(六)完善大气环境管理体系21.实施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管理。按照生态环境质量“只能变好、不能变差”的原则,各设区市要对标对表“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目标,细化明确重点任务,推进PM2.5和O3协同控制,防止重污染天气发生,持续巩固改善空气质量。22.完善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健全南宁、柳州、桂林、贵港、来宾等细颗粒物传输通道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动机制。严格落实湘桂走廊区域大气污染省际联防联控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桂林市与湖南省永州市要密切合作,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会商和信息交流,组织开展湘桂走廊区域污染应急联防联控试点,推动联合交叉执法。对省界两侧20公里内的涉气重点行业新建项目,以及对下风向空气质量影响大的新建高架源项目,要与相关省开展环评一致性会商。23.完善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健全自治区、市、县三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明确各级政府部门责任分工,规范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响应、解除工作流程。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启动标准。完善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指标体系,规范企业绩效分级管理流程,鼓励开展绩效等级提升行动。结合排污许可制度,确保应急减排清单覆盖所有涉气企业,2024年6月底前,防城港、河池、来宾等设区市完成应急减排清单更新调整,其他设区市2025年12月底前完成。位于同一区域的设区市要按照区域预警提示信息,依法依规同步采取应急响应措施。强化生态环境、气象管理部门联动,在污染天气过程中,科学实施人工增雨降污协同作业。(七)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24.提升大气环境监测监控能力。优化县城环境空气监测网络,加强数据联网共享。各设区市开展非甲烷总烃监测,对O3污染凸显的南宁、柳州、桂林、梧州、北海、贵港等设区市开展光化学监测;在南宁、柳州等设区市继续开展颗粒物组分监测。加强大气环境监测系列卫星等遥感能力建设。完善空气质量分级预报体系。各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定期更新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确保符合条件的企业全覆盖。重点排污单位依法安装使用大气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国家联网;推动企业安装工况监控、用电(用能)监控、视频监控等。依法加强大气污染环境监测仪器计量监管,确保数据准确可靠。加强移动源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推动建设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远程在线监控平台。25.强化大气环境监管执法。拓展视频监控、大数据共享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应用。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运行监管,确保监测数据质量和稳定传输。提升各级生态环境部门执法监测能力,各设区市、县(市、区)加快配备红外热成像仪、便携式氢火焰离子检测仪、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仪等装备。加强石化、化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工业涂装、包装印刷、储油库、加油站等重点领域监督执法,对参与弄虚作假的排污单位和第三方机构、人员依法追究责任,涉嫌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26.加强决策科技支撑。开展PM25和O3协同科技攻坚、区域性O3形成机理与控制路径研究。支持低浓度、大风量、中小型VOCs排放污染治理技术研究和稳定高效的VOCs吸附催化材料开发。支持重点行业超低排放、工业炉窑综合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低温脱硝、氨逃逸精准调控、货物运输多式联运、内燃机清洁燃烧等技术研究。推进致臭物质识别、恶臭污染评估和溯源技术方法研究。开展城市大气来源解析和排放清单研究编制工作。到2025年,各设区市组织完成1次大气污染排放清单更新编制工作。(八)完善配套支持政策27.完善价格税费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峰谷分时电价政策,推进销售电价改革。强化价格政策与产业和环保政策的协同,综合考虑能耗、环保绩效水平,完善高耗能行业阶梯电价制度。对港口岸基供电实施支持性电价政策,推动降低岸电使用服务费。鼓励对新能源城市公共汽电车充电给予积极支持。减少城镇燃气输配气层级,合理制定并严格监管输配气价格,建立健全终端销售价格与采购价格、管道燃气上下游价格等联动机制。落实铁路运价灵活调整机制,规范铁路货运杂费,研究推行“一口价”收费政策,广泛采用“量价互保”协议运输模式。28.积极发挥财政金融引导作用。对照《大气污染防治资金管理办法》、《中央生态环保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储备制度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深入挖掘地方特殊因素,做好做实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进一步争取中央加大对广西大气污染防治的支持力度。按照自治区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大气污染源深度治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气环境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等经费保障工作。支持工业、能源、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的差异化信贷,加大传统产业及集群升级、工业污染治理、铁路专用线建设、新能源铁路装备推广等领域信贷融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按要求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评价,吸引长期机构投资者投资绿色金融产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金融机构发行绿色债券,开展绿色债券信用评级,提高绿色债券的信息披露水平。四、全面加强组织实施坚持和加强党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空气质量负总责,要结合实际,组织制定本地实施方案。将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环境空气质量信息公开力度。广泛宣传解读相关政策举措,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大气环境保护。加强与东盟国家在大气环境管理方面的交流合作。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内蒙古:一季度铁合金产量同比增长16.4%

一季度,40种重点工业产品产量同比增长的29种,两位数增长的12种,产量增长支撑产业增速。其中,单晶硅、多晶硅产量分别同比增长64.8%和64.5%,支撑非金属制品业和计算机通信及其他设备制造业分别增长11.6%和76.6%;铁合金产量增长16.4%、钢材增长12.1%、粗钢增长7.3%、生铁产量增长5%,支撑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6.1%;甲醇产量增长11%、尿素增长6.1%、合成氨增长5.8%,支撑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增长11.8%;铝材产量增长13.6%、锌增长8.5%、电解铝增长6.5%、铜增长5.5%,支撑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8.4%。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3月全球粗钢产量为1.612亿吨

2024年3月全球71个纳入世界钢铁协会统计国家的粗钢产量为1.612亿吨,同比下降4.3%。一、各地区粗钢产量2024年3月,非洲粗钢产量为190万吨,同比提高1.1%;亚洲和大洋洲粗钢产量为1.183亿吨,同比下降5.8%;欧盟(27国)粗钢产量为1160万吨,同比下降4.3%;其他欧洲国家粗钢产量为390万吨,同比提高11.0%;中东粗钢产量为480万吨,同比提高4.0%;北美粗钢产量为950万吨,同比下降1.4%;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粗钢产量为780万吨,同比提高1.5%;南美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下降0.2%。表1:各地区粗钢产量上述地区含71个产钢国提交的数据,其2022年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98%。非洲:阿尔及利亚、埃及、利比亚、摩洛哥、南非、突尼斯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蒙古国、新西兰、巴基斯坦、韩国、中国台湾、泰国、越南欧盟 (27国):奥地利,比利时,保加利亚,克罗地亚、捷克、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卢森堡、荷兰、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其他欧洲国家:马其顿、挪威、塞尔维亚、土耳其、英国中东:巴林、伊朗、伊拉克、约旦、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阿联酋、也门北美洲:加拿大、古巴、萨尔瓦多、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俄罗斯和其他独联体国家+乌克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巴拉圭、秘鲁、乌拉圭、委内瑞拉二、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2024年3月,中国粗钢产量为8827万吨,同比下降7.8%;印度粗钢产量为1270万吨,同比提高7.8%;日本粗钢产量为720万吨,同比下降3.9%;美国粗钢产量为690万吨,同比持平;俄罗斯粗钢预估产量为660万吨,同比提高0.8%;韩国粗钢产量为530万吨,同比下降9.5%;德国粗钢产量为350万吨,同比提高8.4%;土耳其粗钢产量为320万吨,同比提高18.0%;巴西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提高5.6%;伊朗粗钢产量为280万吨,同比提高2.0%。表2:粗钢产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e - 预估值。排名依据为本年度累计粗钢产量。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巴西为11种钢铁产品设定进口配额,超额将征收25%关税

巴西政府声明表示,巴西为11种钢铁产品设定进口配额,超过配额时征收25%的关税,该措施将实施12个月。巴西政府表示希望此举有助于减少本地钢铁制造业的闲置产能。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湖南娄底钢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迎“三变”

湖南省娄底市是因钢而生、因钢而兴的传统工业城市,有“十里钢城”之称,坐拥千万吨钢铁产能。这里有“诞生湖南第一炉铁水、第一支棒材、第一卷板材”的闪亮光环,也日渐面临产业结构单一、下行压力较大、高能耗高污染问题突出等问题。新形势下如何求解钢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春日里,记者来到娄底主要产业园区调研发现,当地正加速推动钢铁产业价值走向高端、生产更加绿色、链条不断延伸,“老钢城”处处脉动着产业焕新带来的澎湃活力。“按吨卖”变“按片卖”产业冲击高端3月底,湖南涟源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涟钢”)首卷0.2毫米规格L20WV1200牌号薄规格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高端无取向电工钢成功下线,标志着企业在硅钢产品研发和制造领域取得新突破。涟钢技术中心主任刘旭辉表示,该款产品电磁性能显著提升,将进一步提高驱动电机性能,为新能源汽车提供更强劲有力的动能。硅钢,被称为钢铁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制造流程复杂、工艺难度高,极其考验技术能力。而另一方面,随着新型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工业电机等领域需求增长,硅钢市场前景持续向好。瞄准这一趋势,2022年起,娄底将硅钢作为钢铁产业转型主攻方向,编制《娄底硅钢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在“十四五”期间将硅钢产业打造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目标。顺势而为,多家娄底企业争相布局硅钢产业,力求在这一领域抢占优势——在湖南宏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96万吨高排号硅钢项目二期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5月份投产,将进一步扩大月产能至2.7万吨。在湖南涟钢电磁材料有限公司,企业重点投资的冷轧硅钢项目(第一期)已经投产,在技术上实现了稳定生产0.18毫米的高磁感取向硅钢等系列突破,正向着中部地区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迈进。……“从2022年起,娄底硅钢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经初具影响。2023年,全市硅钢总产量达130万吨,位居全国前列。”娄底市发改委主任曾晚生介绍。政府引导支持力度大,企业投资信心足,硅钢产业发展之势,是娄底钢铁产业向高端迈进的生动注脚。据了解,当前娄底持续推动1200万吨粗钢产能向450万吨硅钢基板、300万吨硅钢、195万吨汽车用钢、110万吨高强钢产能的方向升级,打造先进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链从原材料到终端产品的清晰产业格局。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简称“VAMA”)生产的汽车板,可以供应国内乘用车白车身90%的零部件,并已成为多家头部新能源车企的重要供货商,2023年企业税收增长近200%;涟钢1300兆帕级高强钢成为全球一流的工程机械用结构钢,为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工集团等工程机械企业提供“硬核”支撑。“娄底钢铁以前‘按吨卖’,现在‘按卷卖’甚至‘按片卖’,附加值已不可同日而语。”曾晚生说,一字之变,展示了性能提升、市场聚焦为当地钢铁产业注入的新的强劲活力。数据显示,2023年娄底钢铁产业链产值增长9%,出口钢材48.71万吨,同比增长88.8%。“傻大黑粗”向“绿智融合”产业焕发“绿意”春光正好,行走在涟钢厂区,生产厂房掩映在绿荫花丛之间,现代钢铁工业底色与绿色生态交融,更显生机盎然。这座从1958年开始运转的老钢厂,曾数度因环保问题被“点名”,如今已成为“花园式工厂”模样。近年来,企业加速推动钢铁生产超低排放改造和减污降碳项目建设,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在涟钢焦化厂,一座7米级环保型焦炉轰鸣运转,取代了此前的4.3米级焦炉和热回收焦炉。“新建焦炉不仅‘个头’长大了,治污‘本领’也更强。”涟钢能源与环保部环境管理室主任覃瑞说,新焦炉全线采用超低排放设计,对焦炉烟气进行脱硫脱硝治理,困扰多年的煤尘、焦土等废气无组织排放问题得到有效治理。清洁生产、绿色运输、余热发电……绿色低碳的理念正在涟钢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覃瑞表示,2023年以来,涟钢已经实施环保治理提升项目70项,投入资金35.4亿元。目前正在立项前期及后续规划环保项目20余项,到2025年,预计还将投入13亿元进行改造。真金白银,背后是坚定决心。瞄准减污、降碳、节能目标,娄底加快钢铁产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一批“绿色工厂”、数字车间拔地而起,推动钢铁产业焕发“绿意”。在VAMA二号镀锌线生产工厂,工业摄像头和传感器遍布各类机器设备,将设备运行状态翻译成“数字语言”,传输至生产控制信息系统,技术人员得以精准控制生产环节各项参数指标,生产环节高度智能化,有效助力节能降耗。涟钢基于数字技术推行“智慧炼钢”,炼钢各个环节都由计算机精准控制,通过钢铁生产与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持续优化工艺能效,从源头减少碳排放,2022年吨钢碳排放比国内平均值低15%以上。与此同时,娄底积极推进废钢、钢渣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废弃物朝着高技术加工、高性能化、高值化方向发展。走进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娄底高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一堆堆在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形似河沙的炼铁高炉矿渣,在这里经过技术处理后,“摇身一变”成为矿渣微粉,将被添加进高性能混凝土中,在绿色建材领域得到循环利用。高安环保总经理李昆卓说,目前企业年处理高炉水渣接近100万吨,综合产值稳定在1亿元以上。位于冷水江市的冷水江钢铁有限责任公司,今年1月起利用剩余煤气进行发电的40兆瓦双超再热发电机组投入应用,每年可增加发电量25000万千瓦时,增效8000万元以上。“VAMA正在推进投资6000万元的屋顶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建设面积20万平方米,预计今年9月投产后,年减少碳排放可达7000余吨。”VAMA能源部变电站主管李琦说。“娄底钢铁产业正在告别‘傻大黑粗’,积极拥抱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发展。”娄底市工信局局长梁小兵说,接下来将紧抓大规模设备更新机遇,进一步推动钢铁产业链企业老旧设备改造替代,全力为产业转型发展交出新的“绿色答卷”。“工笔画”变“全景图”产业“延链成群”近日,在娄底市娄星产业开发区,湖南大美智造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50万套硅钢电机外壳及2万吨工程机械配件项目正在加紧建设。记者在现场看到,占地50余亩的生产厂房已经初步成形,工人正在紧锣密鼓安装、调试设备。这样火热的施工场景,最近在娄底各工业园区多点开花。2023年下半年以来,娄底立足硅钢产能优势,向下延伸产业链条,聚焦电机、变压器、小家电“三电”产业绘制招商引资图谱,一批新引进项目、新落户企业正在紧抓时间。“娄底发展‘三电产业’具有多方面优势。”梁小兵说,一方面本地硅钢基板、硅钢产能持续扩大,上游原料基础好。另一方面,周边150公里范围内市场优势明显,长株潭等地新能源汽车、风电装备、工程机械智能制造、输变电装备等领域应用前景非常广泛。大美智造就是看中当地硅钢产业基础,选择把企业总部和制造工厂从沿海搬到娄底。“2023年10月正式开工,仅3个月就立起厂房主体,预计今年6月份就可投产。”公司负责人朱赛鹏告诉记者,园区对审批手续开通“绿色通道”,给出多项扶持措施,让项目建设跑出了“加速度”。目前,这家公司正与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等科研机构对接合作,将进一步扩大以先进钢材为原料的绿色矿山机械设备研发制造。“三电”产业企业落地生根,更为娄底先进制造产业赋能。在湖南金磁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一卷卷轻薄的硅钢片经过冲压、叠压,被制作成各种规格的电机铁芯。其中一部分产品将就近运输到“中国农业机械之乡”双峰县和娄底经开区、涟源市等地的电机、小家电企业,应用到智慧农机装备等领域之中。“本地机电设备企业需求空间大,我们在这里投资很有信心。”湖南金磁总裁助理陈果说,企业目前已经满负荷生产,铁芯冲压项目今年3月份投产,当月订单额就超过500万元,预计4月份可达到1000万元。如果说过去娄底更多聚焦钢铁生产领域细绘“工笔画”,当前娄底则选择延长先进钢材产业链,打造“三电”产业集聚发展的“全景图”。延链成群聚势,娄底“三电”产业持续释放强大“磁吸力”。2023年以来,娄底已招引电机和变压器及相关配套企业37个,总签约金额104.35亿元,已投产建成项目14个。今年1至3月,全市共签约“三电”项目16个,签约金额达53.45亿元。业内人士认为,客观来看,娄底钢铁传统产业转型发展还面临要素保障压力大、高水平创新平台不多、高端人才难引进等难点,还将经历转型探索“阵痛”,需要在改革创新、延链补链、深化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持续“出实招”。“接下来,娄底将通过制定专项政策、设立产业基金、实施攻坚行动等,进一步推动以汽车板、高强钢和硅钢为代表的‘三钢’与‘三电’延链、集群、成网,持续壮大现代化钢铁产业集群。”娄底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将紧扣娄底在湖南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定位,深入推进“智赋万企”行动,实施“创新平台和研发投入双倍增”计划,推动新质生产力与钢铁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打造中部地区“材料谷”,奋力让这座久负盛名的“老钢城”产业蝶变、活力焕新。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4月中旬重点钢企粗钢日产211.88万吨,环比增0.33%

据中钢协数据显示,2024年4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粗钢日产211.88万吨,环比增长0.33%,同口径比去年同期下降7.47%。4月中旬末,重点统计钢铁企业钢材库存量约1811.61万吨,比上一旬(即4月上旬)减少13.77万吨、下降0.75%;比上月同旬减少141.76万吨、下降7.26%。
编辑:冶金材料设备网
发布时间:2024-04-24

到 

 页